本報訊(記者金慧英)憑借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科學的種植技術和上乘的稻米品質,天津市寶坻區正式申報“寶坻水稻”為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意味著北方水稻發展將進入一個重要的里程碑。5月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寶坻區人民政府主辦,天津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等單位協辦的“2016首屆袁了凡思想文化國際論壇”在寶坻區舉行,這為推動“寶坻水稻”申遺邁出了關鍵一步。
據了解,寶坻地處我國北方海河流域,俗稱“九河下稍”,氣候、土質和水源等條件均適宜進行一季春稻和麥茬稻栽培。據《寶坻縣志》載,寶坻的種稻歷史可追溯到萬歷十六年(1588年)。
據介紹,寶坻水稻粒晶瑩透亮,蒸煮時有香味,飯粒完整,軟而不糊(粘),口感甜香,品質上乘,口碑極佳,達到國家一級米標準,已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成功注冊了寶坻區首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目前,寶坻水稻已形成30萬畝種植規模,通過農業部有機食品認證的寶坻水稻面積有5000畝、無公害認證15萬畝。目前,寶坻區根據獨特的大洼自然條件,採取綜合治理、集約開發,以較好的水質、較為充沛的自備水源為依托,選用優質高產品種和先進的種稻技術來發展優質稻生產,並已成為天津市最大的優質米生產基地。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