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湖北武當道茶 激情相擁互聯網+

2016年05月27日 11:09 來源:湖北農業信息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5月20日至22日,2016互聯網+茶產業暨萬里茶道武當道茶品牌推介活動在十堰舉行。本次推介活動由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湖北省農業廳、十堰市農業局等單位聯合舉辦,吸引了來自北京、陜西、湖北三省市117家企業參加(其中參展企業107家);同時來自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的115家媒體代表齊聚十堰,共襄盛會。

  十堰是我國茶葉最早發源地之一。早在遠古時期,炎帝神農在十堰武當山、神農架一帶搭架採藥時首先發現和利用了茶葉,神農也因此被尊稱為茶祖,從那時起十堰人民就開始了茶葉種植。17世紀初,秦巴武當山區一帶的茶葉,一路順漢江而下,匯于襄陽,然後入河南、上蒙古,由“萬里茶道”進入俄羅斯,連通歐亞;另一路由鄖陽碼頭和均州碼頭溯江而上,然後由陸路翻越秦嶺至西安,西上甘肅、新疆,走“絲綢之路”進入中亞及阿拉伯國家,十堰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武當道茶以其“形美、香高、味醇、有機茶”的內在品質和“養身、養心、養性、長壽茶”的文化特質,先後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湖北第一文化名茶”、“中國第一文化名茶”和“中國馳名商標”等稱號。在2014年國家首次權威發布的中國品牌信息中,武當道茶以40.65億元的品牌價值躋身中國農業產品前三強。

  據十堰市農業局局長蘆漢國介紹,舉辦此次品牌推介活動是為了扎實推進該市“61”產業強農計劃,進一步加大特色農業開發力度,擴大“武當道茶”品牌市場影響,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大平臺,拓展茶產品國際國內市場空間,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好山好水出好茶,十堰的武當道茶果然名不虛傳”,為期3天的活動中,聽到最多的就是嘉賓們這樣的讚嘆。本次活動中,湖北省十堰市、襄陽市攜手陜西省漢中市、安康市四市正式成立“漢江流域茶產業聯盟”,並簽訂了備忘錄;十堰市農業局與武漢陸羽國際茶業交易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提供資金授信10億元;電子商務公司與茶葉龍頭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簽訂茶葉經銷協議5項,簽約金額近3億元。

  做大做強十堰茶產業

  十堰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維國

  十堰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三張亮麗的名片蜚聲海內外。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4.7%,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富集。“東方聖玉”綠松石、道地中藥材、武當有機道茶等特色產品廣受好評。

  近年來,十堰市充分發揮農業比較優勢,大力開發生態特色農業,加速推進農村扶貧攻堅和現代農業發展,生態特色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勁發展態勢。截至2015年底,全市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558萬畝,茶葉、中藥材、核桃、山羊等重點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9家;農產品加工產值每年保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長。

  為將茶產業做大做強,在湖北省農業廳的大力支持下,十堰市著力整合茶葉品牌,精心打造“武當道茶”。目前,十堰市茶葉基地面積達70余萬畝,茶葉係列產品達七大類100多個品種,產品暢銷國內大中城市,遠銷東南亞和俄羅斯及歐美市場,去年全市茶產業綜合產值達70多億元。茶產業已成為十堰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保護核心水源區的生態產業,引領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示范產業。

  此次活動的舉辦必將極大促進十堰市以茶葉產業為主的特色農業發展。我們將以此為契機,更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融合,力爭到“十三五”末,把以茶葉、中藥材、林果業、草牧業、蔬菜、水產(飲)品等六大重點特色產業均培植成綜合產值過百億元的骨幹產業,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000億元,努力把十堰建成生態農業強市和重要的農特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以此推進十堰生態文明建設和轉型跨越發展走在全省前列。

  唱響“武當道茶”品牌

  湖北省農業廳黨組成員、總農藝師鄧幹生

  近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全省深入實施茶產業“1+3”工程,積極推進茶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提升標準化種植、標準化加工水平,持續推進產業化經營,培植壯大知名品牌,全省茶產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2015年,全省茶葉種植面積達到486萬畝,總產量28萬噸,產值131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加約126%、69%和150%。目前全省已有近20個茶葉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

  十堰市是農業部確定的國家優勢茶葉產區,也是我省四大茶葉主產區之一。近年來,全市上下高度重視茶產業品牌建設、市場開發、科技創新等工作,搶抓“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機遇,採取係列措施推進茶產業開發,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通過引導企業整合,組建武當道茶集團公司,茶葉龍頭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武當道茶”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品牌價值顯著提升;十堰茶產品不僅在國內暢銷,還遠銷到東南亞及歐美市場。茶葉已成為全市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未來發展還具有較大的潛力。省農業廳將繼續大力支持十堰茶產業發展,重點幫助做好品牌打造和信息化建設等工作,繼續做大做強茶葉龍頭企業,唱響“武當道茶”這一知名品牌,充分發揮生態、文化等優勢,促進三產融合發展,順應“互聯網+”的時代潮流,拓展茶產業發展空間,為湖北建設茶葉強省做出積極貢獻。“十三五”時期,湖北茶產業發展面臨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重要任務,必須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茶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建設茶業產業體係、生產體係和經營體係,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產品結構,著力推動標準化、機械化和信息化升級,全面提高茶產業綜合實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專家說茶

  創新驅動三產業融合發展

  全國知名茶葉專家、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魯成銀

  武當道茶外形有太極、寶劍和拂塵形狀,自然優美,和諧圓潤,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孕育優良的茶樹品種,孕育出武當道茶“綠豆湯、清花香”的獨特內在品質特徵。

  中國是發現和利用茶最早的國家,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我國茶產業具有規模大、產品特色鮮明、氣候與生態環境優異、茶樹品種與種植資源豐富,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等優勢,茶葉產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內外銷穩步增長,國際市場競爭力很強。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讓中國茶產業的商業模式產生巨大變化和進步。面對消費多樣化、勞動力緊缺、質量安全零容忍等多方面的問題,促使茶企在理念、科技工藝、營銷上創新,創新驅動茶產業發展。今後,將茶葉作為載體,提升一產以外的價值成為常態。資源整合,發展旅遊觀光、休閒養生、知識體驗、創意產業、養老產業等,“三產融合、立體延伸”發展。

  新時代,重信息、重資源、重互利的“新茶人”,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優化資源配置,以地理標志產品“武當道茶”為區域公共品牌,走“產品、產業、區域經濟”三輪驅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創造品牌差異化提升品牌經濟

  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胡曉雲

  同樣是茶,全國18個茶省茶園面積4316萬畝:幹毛茶產量227.8萬噸。中國茶烽煙四起,品牌暗戰群雄逐鹿。

  茶產業應提升品牌經濟。利用品牌符號生產,創造品牌差異化,提高品牌誠信,提升品牌價值。符號差異化創造了差異化消費群體,差異化品牌形象,差異化品質體驗,差異化個性品牌,差異化消費意義,差異化價值體驗,從而實現了價值與價值感的再造與提升。

  新英倫風的“川寧紅茶”,茶中LV時尚風向標“TWG TEA”,白領辦公室最佳伴侶“品嘗歲月”德國日歷茶,多品類每天不重樣的“茶業共和國”等國際知名茶葉品牌,都因其別具匠心的產品表徵體係,獲得消費者青睞,體驗後體現意義。

  為品牌找到具有獨特價值的符號。如竹葉青茶——“越平常,越非常”,千島湖茶——“一葉知千島”,大別茶坊——“茶因大別而不同”;武當道茶的產品符號:“綠豆湯,清花香”、“形美、香高、味醇、有機茶”、“養身、養心、養性、長壽茶”。希望在消費者心中植入武當道茶形象、價值、關係,把“武當道茶”做得更實更強。

  品牌策略支撐是核心

  全國互聯網品牌實戰專家、杭州火石品牌策劃有限公司創始人宋小春

  我們眼中的互聯網是什麼?我認為主要是這四個方面:一是渠道,賣貨、買貨的渠道;二是媒介,傳播交流;三是場景,營造博覽會、聚會、促銷等多種氛圍;四是生活方式,移動的生活方式。互聯網對于我們而言,是把雙刃劍。現在網絡界有一些怪現象,比如企業見面的首先要聊的是“你做電商了嗎?”。現在通過互聯網賣商品,很容易讓人反感,那麼讓人反感的原因是什麼。

  在我看來是在產品的打造上,少了品牌策略支撐。如何用合適的方法讓你的朋友願意了解,願意閱讀,願意購買。我們要做的是為客戶選擇找理由,為產品價格找支撐,這是品牌策略和產品核心價值。通過渠道買東西,通過媒介溝通,通過場景映照互動,互聯網做的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

  現在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新的理念,他們創造新的價值觀來影響新的消費群體。用團隊的模式,把各行各業的專業性和優勢結合起來,他們為消費者“定制”產品,用故事和情感打動消費者,用體驗來融化消費者。

  茶企倡議

  龍頭帶農戶脫貧促致富

  湖北省武當道茶產業協會會長、龍王埡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郭承君

  農民要脫貧,產業是根本。多年來,在各級部門及社會各界關心支持下,十堰市茶業企業圍繞山區特色產業開發,創新開拓,克難奮進,企業實力逐步增強,開發效益大幅提升。企業聯基地、帶農戶、拓市場,與農民結成了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在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會長,我向全市茶業企業發起倡議:

  一、積極投身于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我們將以產業建設為載體,積極主動投身于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把產業開發助農增收作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與山區父老鄉親攜手共進的重大民生項目,納入企業發展規劃,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更多農民發展茶葉產業,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二、制定企業帶領農戶脫貧促致富的路線圖。原則上,每個市級以上茶業龍頭企業至少負責直接聯係幫扶50個以上貧困戶,輻射帶動200戶以上農戶。建立企業聯係農戶檔案,幫助農戶確定產業增收項目和實現脫貧致富的路線圖。我鄭重承諾,湖北龍王埡茶業有限公司負責在竹溪縣有關鄉鎮聯係幫扶貧困戶300戶,輻射帶動當地5000戶以上農戶,幫助他們如期脫貧和持續增收。

  三、幫助農民拓展就業增收門路。在企業原料採購、基地管理、生產建設用工等方面,盡量向貧困村、貧困農戶傾斜;與農戶、村集體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共建產業扶貧基地,簽訂茶葉原料收購合同,建立最低保護價制度,嚴格履行訂購合同,最大限度保護農民利益;引導幫助農民進行土地流轉,推進土地變基地、農民變園工,實現規模經營,提高農民收益;加強企業間相互合作,建立企業用工協調機制,幫助農民尋求就業機會,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四、加強對農民產業建設的指導服務。每個龍頭企業每年在本企業開展多種方式的農民現場技術培訓;引導培訓農民開展標準化生產,免費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