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湯陰縣宜溝鎮張家莊村一片金燦燦的麥田里,種糧大戶王學青喜悅地說:“今年收成還不錯,前兩天的雨對小麥並沒有造成大的影響,畝產一定能超過900斤。俺與種子公司簽訂了小麥制種合同,不僅產量高,而且價格每斤也比普通小麥高出一毛錢。”
今年50歲的王學青是2014年河南省種糧女狀元。她和愛人李文平一起經營著糧滿倉種植農業專業合作社,2012年流轉土地至今,合作社由最初的1200畝發展到現在的1500畝,成為宜溝鎮數一數二的糧食種植合作社。
王學青和李文平是湯陰縣農業上有名的夫妻檔,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如今合作社分別與河南省農科院、中鶴集團簽訂優質小麥種子和優質青貯飼料供應合同,年銷售收入超過340萬元。同時,合作社吸引社員278戶,通過合作化生產、經營,入社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00元。
“規模種植必須輔以機械耕作和科學技術才能獲得最大效益。”李文平說,對于麥田都是採用機械化管理,比如澆地是噴灌,除草有除草機,有了這些先進的設備,人工在傳統種植中的作用越來越小,在節約成本的同時,更有利于環保和合作社的經營。
近年來,該合作社先後投資100余萬元採購了聯合收割機、耕地車、播種機等各類農用機械20余臺,引進先進的秸稈還田、化肥深施、機械播種等技術,科學種糧,逐漸走上了科學化、機械化精耕細作的路子。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