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麥收中有一個喜人的現象,那就是“互聯網+”技術和新型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
今年,山東省某合作社負責人郭加燕共簽約了1.2萬畝小麥。收割時節,郭加燕把找農機企業的任務“交給”了互聯網。在她的手機微信里,有密密麻麻的20多個農機交流合作群,今年合作社的農機將全部從這些群里招標。
在今年的麥收大會戰中,“互聯網+”正成為一大亮點。據筆者所知,很多農民們在麥收中用上了滴滴打“機”。在有的省份,農機360網正在積極推廣“農機幫”等手機App,它借鑒“滴滴打車”模式,實現農機手和種植戶的免費交易,目前已通過該平臺實施作業1萬多畝。
除了應用“互聯網+”,今年麥收作業中,農業新技術也令人眼前一亮。
在河南省新密市平陌鎮龍崗村,農民們用起了新型聯合收割機。與一般的收割機不同,這臺收割機把麥穗連同秸稈“吃”進“肚里”的同時,從左後側還能“吐出”整齊打捆的碎秸稈。小麥從收割到秸稈打捆可以實現“一條龍”作業,捆好的秸稈可以直接裝車運到附近的飼料廠加工成飼料。
還有的收割機還可選擇秸稈直接還田。所以,收割機過後,被機器“嚼碎”的秸稈直接“吐”到了地里。麥地里,一道道碎秸稈也成了特殊的“景致”,焚燒秸稈的現象可以終結了。
各地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如此顯著提升,無疑是得益于中央“一號文件”,得益于農機合作社建設的大力推進。
在山東,黃泛區農場九分場負責人種文生介紹說,今年更新換代了一批新型收割機。這種新型的聯合收割機,收割寬幅4米,一天能收割二三百畝。
“今年新購買的聯合收割機,我們在駕駛室加裝了空調,里面溫度保持在24℃—26℃。”在黃泛區農場九分場作業的機手南滿長深有感觸:“不像以前那樣,在收割機里渾身都是汗。我的倆外甥正在作業,駕駛室里面比外面涼快,他們都不想下來了。”
目前,全國各地農村都在搞農業規模經營試點,推廣農民以田地入股的股份經營模式,這就為實現大規模的現代機械化生產鋪平了道路。今年麥收生產中出現的喜人亮點,正展示出中國農業的可喜進程。
我們為新技術點讚,更為新型中國農民點讚!
陸培法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