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一株西瓜苗引來大產業

2016年06月16日 14:16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一株西瓜苗引來農業大產業”,5月21日,在武漢市蔡甸區第九屆西甜瓜節上,蔡甸區農委主任胡昌林介紹,18年前,蔡甸區從日本、韓國等地引進西瓜苗種植;如今成了種植面積4.2萬畝、總產量達10萬噸,年創經濟效益3.3億元的農業支柱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

  記者從蔡甸區農委了解到,作為湖北省西甜瓜產業第一區的武漢市蔡甸區,今年西甜瓜又一次增收,佔據了武漢七成早瓜市場。

  18年前,武漢西甜瓜為零生產,但那時的武漢居民一年可消費10億元左右的西甜瓜。1997年底,蔡甸區委、區政府決定開創“甜蜜的事業”,讓西甜瓜在農民的荷包里“種”出錢來。當年底,該區引進優質西甜瓜,在侏儒原種場推廣試驗。

  胡昌林告訴記者,蔡甸西甜瓜已經從當初引進的單一小苗,發展出萬福來、拿比特、早春紅玉、伊麗莎白等10多個品種,生產全部按標準化技術規程嚴格操作,實現了統一提供秧苗、統一種植規范,品質均衡,具有水分足、糖度高、果皮薄、口味爽的特點。1999年,當地西甜瓜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蓮花湖”商標,2000年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產品實行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價格上市。2013年3月,蔡甸區西甜瓜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生產的優質西甜瓜被武漢市政府評定為全市五大優勢農產品之一。

  今年60歲的劉湘國是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原種場農工,近年來,靠著種植西甜瓜,創下了不菲的家業。他在侏儒鎮蓋了40萬元的4層樓房,在蔡甸區城區花40萬為兒子買了上百平方米的商品房、在老家花30萬元蓋起了出租廠房。在劉湘國位于侏儒原種場的西甜瓜大棚里,他告訴記者:“我能創下這份家業,基本上靠種植西甜瓜。”

  1998年,劉湘國試種5畝西甜瓜,當年便實現純收入過萬元。次年,他擴大種植了17畝,實現純收入6萬元。2000年,再擴大種植到50畝、100個大棚,實現純收入18萬元。今年,因為年紀大了,他將種植規模減少到23畝,他告訴記者說:“純收入不會低于10萬元。”

  劉湘國與曾任侏儒原種場副場長、現任蔡甸區農委種植業科科長的王勝軍聚在一起就會算算西瓜賬:目前西甜瓜不愁銷路,從5月初上市到6月底下市,批發均價為每斤1.5元,按畝產最低4000斤計算,毛收入為6000元,減去開支,純收入至少3000元。

  而一季棉花的畝純收入不到1000元,還要加上除草和摘花的人工;水稻相對簡單,機種機收,但畝純收入僅800元左右;普通西瓜,種植相對簡單,市場價格卻較低,每畝純收入也就1000元。

  王勝軍說:“蔡甸西甜瓜的銷售市場已經打開,農戶種瓜產量上去就等于賺到了錢。”為此,蔡甸區建起育苗工廠,解決農民育苗易死的難題,從根本上為農民致富提供了保障,還開設了“西甜瓜專家大院”實行統一技術指導。

  蔡甸區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介紹,“按一戶平均5畝計算,西甜瓜種植已帶動蔡甸萬戶農民致富”。

  在劉湘國看來,西甜瓜的帶動效應不僅于此。“你看,這來來往往運瓜車的師傅是不是也沾光了。”他指著鄉間道路上的車輛說。而且,在西甜瓜大棚打工也能讓農民增收。劉湘國說:“就這一季西甜瓜,我請幫工就開支了1萬多元。”

  蔡甸區軍營村村民徐志霞種西甜瓜也有13年歷史。她說,一年種兩茬西甜瓜,過了10月種藜蒿,家里3畝田可凈賺3萬-4萬元。在軍營村,西甜瓜和藜蒿種植面積達1500畝。村幹部介紹,10年來,全村增加農業收入超過1000萬元,人均純收入由2800元增至近萬元。

  種植基地規模化,在市場上才有話語權。據了解,蔡甸區基本形成了沿318國道至洪北農業科技園的優質西甜瓜產業帶和消泗鄉、桐湖、玉賢、張灣、成功五個示范板塊,種植規模1000畝以上的專業村15個,百畝以上的示范村40個。實現了經營產業化,全區西甜瓜產業依托大小68個西甜瓜專業合作社、5個產地批發市場將營銷網絡延伸到省內外40多個果品批發市場、超市及批發商,配備運銷車輛120多臺,基本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發展的是產業,富裕的是農民。據統計,西甜瓜已“種”富蔡甸區數萬戶農民。目前,蔡甸區已將西甜瓜模式作為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方向。區委書記劉子清說:“城郊農業,就是要瞄準大都市,搶打特色牌,做好比較效益的大文章。”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