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勞模、蕪湖良金優質稻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良金
本報記者楊丹丹
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農村優秀人才、全國農技推廣貢獻獎、全國科普帶頭人……有著眾多榮譽的楊良金是一位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普通農民,他憑借著追逐科技的毅力和刻苦鑽研的精神,自學成才,獲得數十項國家級榮譽,連續五次登上國際學術殿堂,被廣大農民親切地稱為“農民科學家”“農技推廣貼心人”。他創辦的蕪湖良金優質稻米專業合作社獲農業部首批示范合作社。
楊良金生于一個貧困家庭,11歲輟學種田至今。幾十年如一日,一心致力于農業實用技術研究,無償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得到了各界稱讚和好評。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著名油菜栽培專家趙合句、張春雷,雜交油菜之父李殿榮曾經評價說:“他在農業領域勤奮耕耘,取得了豐碩成果,是他半個世紀農學的經歷匯總,既有濃厚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既有理論上的科學性,更具有生產上的實用性。他是我國油菜栽培史上一位傑出的農業專家,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為農民奉獻的美德,成為我國從鄉村田野走上科學聖殿的傑出典范。”
刻苦自學的堅強者
女婿夏曉進曾經是楊良金在農技站帶出來的學生。他這樣評價老岳父:“我岳父喜歡學習且不恥下問,在生活中遇到誰都尊稱為老師。他把種糧當作一項事業來做,事無巨細身體力行,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楊良金雖然沒有學歷,但從未放棄對知識的鑽研。生活中的他節衣縮食,省下錢來購買科技書籍。從童年至今,他每天堅持學習到深夜才休息,早上四點鐘就起床,遇到難題就熬通宵,硬是憑
著一股韌性,自學讀完了數百本科技書籍。
沒有大學文憑作為資本,沒有工資作為生活保障,沒有科研經費作為試驗補償,沒有大學生作為助手,沒有設備進行分析,付出的汗水和淚水,比一個專門從事研究工作的大學教授要多出數十倍甚至數百倍。他將農民聽不懂的理論,編成易懂、易學的順口溜、速查表、示意圖等“傻瓜”技術資料,免費贈送給農民。他講的先進實用技術農民愛聽,舉辦的培訓班場場爆滿,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
原蕪湖縣化肥廠下崗工人朱興國等人,是他的“鐵桿粉絲”,只要得知楊良金在哪兒培訓,他們就騎自行車趕場。
每年上半年3至5月,下半年8至10月,都是楊良金為農民培訓最忙的季節,有時上午一個鄉,下午一個鎮,晚上還要去一個村講課,日程都排得滿滿的。
楊良金在安徽、江西井岡山、四川儀隴、湖南湘西等地,累計舉辦糧油高效栽培技術培訓班3124場次,最多一場參會人員達1000多人,累計受訓農民54.9萬人次,無償贈送技術資料221.3萬份。1996年,他攝制的《油菜超稀植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專題片,被中央7套選中播出。1998年,安徽省委組織部將此技術列為全省農村黨員致富100招。
“當今種糧要講究‘三良配套’。第一位就是良心,其次才是良種和良法。”楊良金說,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的今天,全程機械化成為農業發展的迫切需求。糧食生產也將趨向“輕簡化、節約化、機械化”,高產高效模式更需要推廣新技術、新品種。
農業科研的成功者
與普通農民有所區別的是,楊良金不僅善于實踐,更善于總結。他將自己在田間地頭的實踐心得寫成論文,獲得業界的矚目。
1989年他與安徽師范大學生物係合作,參加了安徽省“八五”農業重點課題“油菜超稀植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1995年由省科委組織專家鑒定,該技術居同類研究國際先進水平,獲蕪湖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應邀出席了第二屆中國國際農業科技年會;1999年應邀出席了在澳大利亞召開的第十屆國際油菜盛會;2001年與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合作,主持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點課題中《雙低油菜立體種植與超高效益研究與應用》子專題;2003年應邀出席了在丹麥召開的第十一屆國際油菜盛會;2004年主持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子專題(2001BA507A-09-03)項目,由省科技廳主持專家鑒定,居同類研究國內領先水平;獲蕪湖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油菜超低密度及高效立體復合種植模式技術開發》項目;2007年應邀出席了在武漢召開的第十二屆國際油菜盛會;2008年出版了32萬字的《油菜高效栽培理論》專著;2010年“優質油菜機械化集成技術研究與應用”技術,由省科委組織專家鑒定,該技術居同類研究國內領先水平,獲蕪湖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同年承擔了國家級重大星火計劃“優質油菜機械化集成技術開發”項目;2011年應邀出席了在捷克召開的第十三屆國際油菜盛會;2015年應邀出席了在加拿大召開的第十四屆國際油菜盛會。
埋頭苦幹是第一,熟練生出百巧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楊良金憑借著苦幹、實幹,多次走上國內外學術殿堂,先後在國內外發表40多篇學術論文,多篇論文分別獲蕪湖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二三等獎;在國家級、省級、市級有關報刊雜志上發表300余篇科普性文章。
優質環保的領銜者
不僅在油菜栽培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楊良金在水稻育種方面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1989年他選育的早稻新品種“良金1號”成為蕪湖縣和周邊地區的主栽品種,種植面積數百萬畝;2005年他選育的富硒紅稻、羅莎富硒稻等優質水稻新品係,含有豐富的有機硒、鈣、鋅、維生素B1、B2和鉀等微量元素,口感好,營養高,連續9年通過農業部稻米測試中心測試,富含的鋅、鈣、硒等元素均超常規稻米數倍,並採取“五項免費、十項統一”標準化生產,建立有機水稻育種基地和生產基地,通過了愛科賽爾公司第三國歐盟有機產品認證,“羅莎”新品種2009年獲得了第八屆中國優質稻米“金獎大米”;2013年“良金”牌商標獲省著名商標;2014年蕪湖大米入選農業部名特優新目錄;同年獲中國營養暨微量元素“優質金獎產品”。
他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研究的油、稻栽培模式和油菜、水稻鮮秸稈全量還田生態效益引起各界的關注。如今,楊良金的夢想就是想把“蕪湖貢米”通過產業化經營,為歷史上四大米市之一的蕪湖,創出一個品牌,形成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
貧困農民的幫扶者
楊良金對農民的感情從未改變過。他為特困戶送去自己培育的種子和配方的肥料,並經常上門指導他們科學種田;為特困兒童資助學費,幫助他們走脫貧致富之路。用物技結合方式幫扶特殊困難群眾,免費供種、免費培訓、免費贈送技術資料與跟蹤服務等措施,累計向農民提供新技術47項,向示范戶提供優質高產油菜新品種2147公斤、優質水稻品種72610公斤、優質蔬菜品種4927.5公斤,既解決了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難題,又加快了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步伐,提高了農業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我一開始種田不懂科技,化肥農藥多施用好幾遍。不僅成本加重,而且產出低。楊老師看過我的田後,教我要減少施藥施肥次數。經過他的指導和幫助,糧食產量比之前翻了一番。”當地種糧大戶王萬武告訴記者。
“風雨坎坷五十年,情係三農無悔言”。雖然年近古稀,楊良金以科技精準扶貧的信心和責任心絲毫未減,始終自費從事農業示范與推廣這項公益性事業,為早日實現農業輕簡化、機械化、集約化,為早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仍然以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一如既往地追求著、拼搏著、奉獻著。
責任編輯:王偉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