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種好生態田搞活生態遊算準生態賬

2016年06月21日 10:49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看黑龍江墾區寶泉嶺如何深耕農業生態旅遊產業

今年,新疆兵團四師七十團薰衣草種植面積達3000畝,圍繞農業休閒遊,該團與旅遊公司合作推出“薰衣草遊”,吸引大批遊客賞花觀光。圖為遊客在花海中拍照留念。毛江翠攝

  近年來,不少地方挖掘農業內涵,拓展產業空間,農業生態遊搞得如火如荼。圍繞特色農業產業,利用自然資源優勢,興建生態農業旅遊區、農產品採摘園、休閒度假村,引導農民以經營農家樂等多種形式,參與到農業生態遊產業鏈中,拓寬了增收渠道。當然,發展農業生態遊,一定不能偏離農業生產這個根本,更不可本末倒置,建了景區而丟了農業。 ——編者

  楊建國 劉洪軍

  6月的黑龍江,山清水秀,林茂草綠。

  “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意識到農業與生態資源的結合,可以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效益。這不僅給黑龍江農業指明了發展的方向,也給處于改革轉型中的黑龍江墾區寶泉嶺的現代農業發展指明了出路。

  面對瓶頸——在生態發展上破題

  受國家調整玉米臨儲收購價格和糧食產量連增的雙重壓力影響,黑龍江墾區應對農業“瓶頸”,在將發展眼光盯緊調優種植業結構的同時,更將目光投向發掘生態資源潛力上來,破題農業發展之路。

  近年來,“蟹稻”種養模式十分流行,光養蟹最低凈利潤就達600元/畝,而大米種植戶與合作社簽訂了3400元/噸的訂單,比市場價格高出400元/噸,一斤增收0.2元。

  種好生態田,算好生態賬,發展“蟹稻米”“鴨稻米”等生態農業模式,這是黑龍江墾區寶泉嶺放大生態農業潛力,轉變農業發展模式,探索“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的路徑嘗試。

  “盯緊生態不放松,借力文化搞旅遊”,這是寶泉嶺聚焦生態和文化優勢發展旅遊產業的一個戰略定位。寶泉嶺擁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攝影之鄉”等美譽。在這里,既可以“縱觀生態大農業、暢遊原始大濕地、遊覽中俄大界江”,也可以“體驗農墾小鎮民俗民風,感受北方共青紅色文化”。

  這里有5個農場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有松花江、黑龍江等河流,自然風光秀美。這里既有“龍江第一渠”之美譽的綏濱灌區,省級水蓮濕地保護區,也有中俄界江上的施家島等原始生態島,更有中國青年志願墾荒紀念館等紅色文化聖地。這些都是寶泉嶺發展生態農業遊、生態鄉村遊、紅色文化遊的資源優勢。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