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拉起手來 好日子就來

2016年06月21日 13:59 來源:甘肅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5月,甘肅省臨夏縣逐漸暖和起來,巍峨的太子山翠綠如織。山下,掌子溝鄉達沙村村委會的小院里,村民們拿著小板凳圍坐在一起,聽剛從外地參加“民族團結經驗交流會”回來的村支書馬睏,講述一路上的見聞。

  馬睏在達沙村當村幹部已經26年了。達沙村是臨夏縣一個高海拔的山村,全村245戶群眾就居住在狹長的山溝里。在這個1000多人的村子里,居住著回、漢、東鄉、藏、撒拉等多個民族。26年,他一只做了件事——讓村里各民族村民團結起來,富起來。

  “20多年前,村里矛盾重重,不同民族的人路上碰到連話都不說。”馬睏說。

  馬睏知道,想要改變達沙村貧窮、落後的現狀,第一步就是“破冰”民族關係,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發展的基礎。

  “吃平夥”是回族的一種生活習俗。幾家關係好的鄰居共宰一只羊,大家圍坐在圓桌旁,聊天、吃飯,這是個促進鄰里關係的好方法。但在達沙村,由于其他民族不了解回族這一生活習俗,“吃平夥”從來沒有其他民族村民參加。馬睏卻從中看到了希望。

  有一天,村民馬麻乃家“吃平夥”,馬睏和主人家商量後,邀請村里其他民族村民參與。一邊“吃平夥”,馬睏一邊說:“大家都看看其他民族村,各民族和睦相處,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路修得那麼好;回族群眾和漢族群眾搭手做生意,一家比一家富,房子蓋得那麼漂亮。再看看咱們村,你扭格子我扭纖,他吹胡子我瞪眼,什麼事也辦不成……”

  在馬睏的引導下,大家都打開了“話匣子”:談過去,不團結的苦吃得太多了;談未來,團結就是好日子的開始。

  2004年,漢族村民何功成到甘南金礦打工,發生安全事故不幸身亡。馬睏號召鄉鄰們幫助處理後事,還帶領多名回、漢、東鄉族群眾去幫忙協調賠償事宜。

  類似的事情,馬睏做了多少,自己也說不清楚。清楚的是,達沙村的村民,逐漸擰成了一股繩。

  “一定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只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脫貧致富。”馬睏說。

  馬睏介紹,這些年借著國家政策的東風,村民齊心協力,先後實施了危舊房改造、易地搬遷、村社道路硬化、人畜安全飲水等12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培育了特色養殖、中藥材種植、餐飲服務、汽車維修等富民增收產業。

  短短幾年間,全村危舊房改造覆蓋面達到100%,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水泥路通戶率達到100%,適齡學生入學率達到100%。“住的房子好了,吃的水好了,走的路也好了……”55歲的馬哈非所老人感慨地說。

  2015年,達沙村實現整村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底的2000元躍增到5000多元。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