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各小麥主產區機收大會戰相繼告捷,麥收工作基本結束。截至6月19日,全國已收獲冬小麥3.2億畝,超過應收面積95%。麥子收上來了,怎樣賣個“放心糧”“舒心糧”是農民最為關切的問題。受糧食高庫存、連續陰雨等多種因素影響,今年夏糧收購呈現出了哪些新情況新特點?各地有哪些政策措施保證辛苦了一季的農民不遭遇“賣糧難”?記者深入河南、江蘇、山東、河北等小麥主產省進行調查。
總體產量有保證,天氣原因致部分品質下降
6月15日,在河南省滑縣萬古鎮杜莊村,滑縣煥永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晾曬場上鋪滿了金燦燦的小麥。合作社理事長杜煥永剛剛從前幾日的“龍口奪糧”中緩下心來。6月4日至6日麥收期間遇到了降雨,6月7日之後天氣放晴,杜煥永就組織農機全部出動,兩天時間就把2000多畝小麥全部搶收完畢。“今年算是有驚無險,畝產能達到1100斤以上,部分好的地塊畝產超過1300斤。”
而對于延津縣司寨鄉平陵村種糧大戶張文明來說,這場雨讓他損失不小。張文明今年種了1000多畝小麥,“雨前收了1/3,品質還行,能夠被企業回收。但剩余的小麥由于不完善粒率和芽率都超標,當種子不行,現在正在為這些芽麥找出路。”
對于受降雨影響較小的省份,麥子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有些地方新麥品質好于去年。山東小麥多數實現“九分熟、十分收”,有效避免了因降雨導致小麥不能及時晾曬而霉變的情況。採訪發現,除極個別地區因災害天氣導致新麥品質較差外,全省絕大多數地區新麥品質有保障。今年河北小麥產量和品質均表現良好。據農業部門測算,今年河北夏收小麥面積3448.5萬畝,小麥畝穗數雖然比去年減少了0.9萬,但穗粒數達31.59個,增加了0.5個,由于抽穗早,灌漿期間光照充足、溫度適宜、灌漿速度快,籽粒飽滿,預計千粒重37.42克,增加0.22克,單產與上年持平。
而受超強厄爾尼諾影響,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極端災害性天氣頻發,特別是長江中下遊地區以及河南等省遭遇罕見的連陰雨天氣。記者了解到,江蘇因去年小麥播期推遲,入春後兩次遭遇“倒春寒”,在播種、拔節、收割等關鍵環節均遭遇持續陰雨天氣,部分地區小麥質量受到較大影響。小麥水分、赤霉病率較高,不完善粒較多,等外糧比重較大,無法進入糧庫,無法以托市價1.18元/斤出售,不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損失較大。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