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是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北京市按照國家“四化同步”的戰略部署,和“智慧北京”建設的總體要求,以信息化引領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將“互聯網+農業”列為推進“三農”轉型升級的一項重點工作。
今年初,北京市農委聯合相關部門,研究制定了《關于推進“互聯網+農業”的實施意見》,把推動“互聯網+農業”看成是貫徹落實發展新理念的重要舉措,在實踐和探索中,通過加快轉變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方式,讓北京的都市型現代農業變得充滿智慧和魅力。
“互聯網+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
在北京市順義區的萬畝示范方,只需一臺電腦就可以足不出戶隨時掌握農田里作物的生長情況,而通過手機輕輕按下一條指令,就能讓大田里的節水設備自動運行。物聯網、北鬥導航、4G通信等技術已經全面融入這里的生產領域,有力支撐起了農業的調轉節。據測算,萬畝示范方畝均節水、節肥、節藥、節能均達到30%以上。
這些年,物聯網技術在京郊已不鮮見。海淀區海舟慧霖、通州區金福藝農、懷柔區綠神茸鹿、延慶區北菜園等一批應用物聯網技術的農業園區、合作社不斷涌現。
“高精尖”的農業物聯網技術讓北京的農業變得智慧起來,也讓首都的農業生產“潮”了起來。
北京市積極推動“互聯網+生產”,實施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精準化、自動化水平,實現節本增效。北京221物聯網應用服務平臺,進一步拓展功能,通過“農場雲”的應用,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精準化管理和農產品的全程可追溯,該項目獲得首屆“智慧北京”大賽優秀示范應用獎。
“十二五”期間,北京市陸續在13個區的500多個生產基地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建設了5000畝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核心區、2萬畝直接帶動示范區和5萬畝輻射帶動區,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互聯網+經營”,加快轉變農業經營方式
“十二五”期間,北京市積極推動“互聯網+經營”,大力推進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休閒農業的電子商務發展,加快轉變農業經營方式。
前不久,由北京市農業局開發的集京郊“三品一標”優質農產品、休閒農業觀光、電商企業推廣等內容于一體的“優農佳品”網站和智能手機應用軟件(APP)正式對外宣布上線。該平臺通過向市民推送本地優質農產品及採摘、垂釣等休閒農業信息,讓市民“了解農業、享受農業”,讓都市農業發展在惠及首都市民的過程中實現優質優價。
據了解,農業企業、合作社、生產大戶等可以通過這一平臺發布、展示產品和服務信息,拓展供銷渠道,市民則可以全方位了解優質農產品的各類信息,還能通過點讚、推薦、打分等互動方式滿足大眾的分享願望。
郊區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充分利用第三方成熟電商平臺,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
平谷大桃、昌平蘋果、延慶蔬菜等區域特色農產品紛紛上線銷售。沱沱工社、任我在線、阿卡農莊、密農人家等一批本土農產品電商、微商企業迅速成長。北京密農人家與50多家合作社簽訂供銷合同,在淘寶、京東、微信、下廚房等銷售優質農產品,在2013~2015年連續三年成為淘寶平臺蔬菜類目的銷售冠軍。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