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河南:走穩糧富民的現代農業之路

2016年06月27日 14:44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范亞旭本報記者張培奇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省始終把糧食生產定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1月,河南省出臺了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方案,指出全省在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要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使農業在擴規模、調結構、強產業、可持續、提素質上取得實效。

  保糧增收,看糧食主產區農民如何穩步發展

  5月24日,在商水縣舒莊鄉杜店村的麥田里,商水縣發達高產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衛遠忙著對合作社的試驗田進行測產。“除了引進好的小麥品種之外,還要採用好的種植管理方法。”杜衛遠介紹,目前大多數農民普遍採用旋耕方式,深度只有10厘米左右,採用新技術則可達40厘米,能明顯改善土壤質量,比傳統的深耕方法省時省錢,長出的農作物還基本沒有雜草。

  “當地麥田畝產一般在500公斤左右,靠科技提產量,畝產能增20%以上,讓俺農民對種田就更有信心了!”杜衛遠說著有些激動。

  在虞城縣站集鎮西北街村,種糧大戶盧合軍的3000畝小麥今年又獲豐收。他從2010年開始帶領村民走規模種植之路,通過農技推廣、良種繁育、機械化耕作、農業信息等方面的服務,如今已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老盧在種糧上是精明人。“與廠家聯係購買農資,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配備收割機、深耕機、噴藥機等機械設備,減少生產投入;積極參加農業技術培訓,帶頭推廣新品種,應用深耕深松、病蟲草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新技術,提高產量。”老盧高興地向記者介紹。

  一直以來,河南省通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並實行特殊保護,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河南省委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5年底,全省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累計投入414億元,建成4602萬畝,佔規劃總任務的72.3%;選育了矮抗58、浚單20等一大批優良品種,獲得國家獎項37項,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56.6%,實現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全覆蓋;同時,基層農技服務體係基本形成,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7.5%,去年糧食總產達到1213.42億斤,實現“十二連增”,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糧倉”。

  農民創業,看農民帶頭人怎樣帶動農村產業成長

  只有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才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睢縣白廟鄉老村長種植專業合作社內,合作社理事長牛建偉介紹,合作社由2013年創建初的138畝土地增加到560畝,吸引了10多名大學生從事農業方面的創業,創新了農村種植管理新模式。

  牛建偉在發展合作社的同時積極為周邊村民開辦種植培訓班,對村民進行西瓜、冬瓜種植技術培訓,同時進行糧食作物的種植管理指導,來帶動村民致富。“合作社還為周邊貧困戶創造150多個工作崗位,並帶動周邊500多人種植冬瓜和西瓜,農民年收入能提高1萬多元。”牛建偉說。

  在位于孟津縣的洛陽洋豐果業有限公司採摘園內,前來體驗採摘的遊客絡繹不絕。“我們主要種植草莓、櫻桃、葡萄、袖珍西瓜和特色蔬菜等精品瓜果,由于採摘園內一年四季瓜果不斷,還能體驗農耕文化,很受周邊市民的歡迎,目前年接待前來採摘的遊客40萬人次。”公司董事長楊佔通說著露出了笑容。

  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中,要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讓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讓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楊佔通認識到了這一點。記者了解到,他除了種植有機果蔬之外,還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生產葡萄酒、草莓醋、土蜂蜜等,與洛陽市各大超市對接供貨,形成了“研、產、銷、遊”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帶動周邊7個合作社和8個行政村的2000余農戶增收。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