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上市時間比往年稍晚,產量也有所減少,通過有效宣傳推介,到6月中旬,儋州1.3萬畝荔枝趕在廣東荔枝上市前已採摘完畢,由于品質高價格好,大部分果農實現減產增收。但是,儋州荔枝種植戶並不滿足,他們開始著手打造儋州荔枝品牌,謀求更大發展。
多渠道銷售荔枝
“現在只剩下尾果了,絕大部分已經採摘完畢。”6月18日,儋州惠豐果園負責人梁南輝說,今年300多畝荔枝銷售收入超過200萬元,把過去兩年虧的錢都賺回來了。
正常年景,儋州荔枝在5月中旬開始上市,但今年初,由于遭遇低溫天氣,儋州1.3萬畝荔枝直到5月下旬才陸續上市。
“幸虧全島荔枝上市都偏晚,南部的三亞、陵水、萬寧等地荔枝上市後,北部的海口、文昌等地荔枝沒有上市,而儋州處于中間地帶,處于全省荔枝採收空檔期,獲得了20天左右的上市時間。”梁南輝說,今年由于採用精細管理,單株產量達到50斤,而且品質非常好,早早就被運銷商看中包園了,每畝利潤有3000元。
儋州市蘭洋鎮的簡德厚種植了200多畝荔枝,今年剛進入豐產期,總產量達到40萬斤,銷售價格雖然比惠豐果園荔枝低一點,但每畝銷售收入也有5000多元。
儋州市農技中心有關負責人說,今年全省氣候異常,不僅前期遭遇低溫,後期還遭遇幹旱,但儋州荔枝種植戶由于採用傳統的生態種植方法,荔枝品質普遍比較好,像南豐鎮的元利果園,在儋州農技中心支持下,率先採用物理滅蟲和套袋技術,品質好的荔枝每斤售價達到20元,在全省荔枝園都是不多見的。
今年儋州荔枝走俏,據分析,儋州市加大對荔枝產業宣傳推介是一個重要原因。荔枝上市之前,儋州市組織多家媒體和網絡持續發布儋州荔枝種植信息,突出儋州荔枝的綠色種植方法,使全國各地水果運銷商在儋州荔枝尚未上市就聚集到儋州包園收果。
儋州特色農產品121電商體驗館負責人黎斌分析,除水果運銷商用傳統方式包園收購外,儋州市荔枝銷售還開辟新渠道,如部分果園通過網絡平臺組織消費者開展採摘荔枝體驗活動,門票收入和現場採摘售果收入成為種植戶重要增收來源。此外,儋州荔枝今年首次觸網,通過物流直接銷到上海、杭州、成都等重點城市,而且銷售價格遠高于運銷商包園收購價格,像121電商平臺,短短半個月銷售荔枝1.3萬斤,平均售價達到15元,成功開辟儋州荔枝銷售新渠道。
產業品牌效應初顯
今年儋州荔枝雖然收成不錯,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6月18日,荔枝剛採收完畢,儋州蘭洋鎮十幾個荔枝種植戶坐到一起,商量如何做好儋州荔枝產業。儋州荔枝雖然種植有1.3萬畝,但由于單個農民種植規模比較小,大部分都是幾十畝,連片種植300畝以上的只有十幾個果園。
梁南輝說,小規模分散種植,運銷商收購成本大,壓價比較厲害,種植戶議價能力弱,好果也很難賣上好價格;此外,由于沒有大規模種植,分散的種植戶都沒有能力建荔枝包裝處理車間,採摘的荔枝要運到很遠的地方加冰打包處理,損耗也很大。
簡德厚說,儋州旅遊東坡文化這個品牌打得非常響,儋州荔枝完全可以借助東坡文化品牌推廣,建議儋州荔枝種植集中的地方種植戶聯合起來,成立儋州荔枝種植合作社,統一注冊品牌,統一種植標準,統一使用品牌,不僅可以迅速做大規模提升品質,而且能夠有效提高議價能力,還可以集中力量在田頭建設荔枝包裝處理車間。
海南荔枝種植有季節有優勢,全省種植荔枝30多萬畝,但是,各市縣很少有自己的荔枝品牌,每年荔枝上市季節,不僅各市縣相互競爭,各市縣的種植戶也相互競爭相互壓價。
黎斌說,在互聯網+農業的大背景下,儋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品牌農業建設,連續多年策劃宣傳打造儋州粽子、跑海鴨蛋等9大特色農產品品牌,效果非常顯著,今年首次把儋州荔枝納入特色農業品牌推廣計劃,儋州荔枝產業初顯品牌效應,人們有理由相信,儋州荔枝將像儋州其它特色農產品一樣,逐步走上品牌化發展之路,成為儋州又一個特色農業品牌。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