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油信息網分析師 張曉峰
近日,山東地區用糧企業國標二等玉米收購價格率先突破每噸2000元,自2016年伊始,創造國內主產區玉米價格新高,而如此高的玉米價格,市場購銷依舊清淡,用糧企業罕見出現門庭冷落局面。那麼在後期超期玉米採購意願低迷的狀態下,企業原糧該從何處來供應呢?筆者認為,後期國內玉米替代品小麥將重新走上玉米替代的舞臺。
玉米價格快速上漲
由下圖可知,自4月開始至6月17日,黃淮地區企業收購國標二等玉米價格直線上漲幅度每噸達300元,6月13日~19日,黃淮地區市場價格每噸整體上漲50元~80元,個別企業漲幅較大,每噸達100元~150元。一方面是因為基礎原糧不斷減少,黃淮地區農戶余糧已不足半成,企業庫存儲備偏低,無法滿足生產需求,促使價格上漲明顯;另一方面,國儲拍賣及超期玉米定向銷售開始,主要出售2012年陳糧,雖然成交較好,但因其質量較差,無法緩解優質玉米市場供應緊缺局面。
小麥替代不可避免
在今年超強厄爾尼諾天氣的影響下,河南南部、安徽淮河流域、江蘇中南部等地區小麥成熟收割前,陰雨天氣較多,促使小麥不同程度發生萌動、芽麥等情況,導致品質下降。同時各省份小麥赤霉病、紋枯病等病害也較為嚴重,多地致使畝產減產達400斤左右,由于質量達不到國儲收購標準,無法收購入倉,只能選擇轉銷入市場成為飼料麥。目前市場飼料麥價格在每斤0.8元~0.9元,隨著收獲持續推進,今年雨後麥數量龐大,後期價格很難有較大上漲空間。據中國糧油信息網了解,山東、江蘇地區已有飼料企業開始少量採購飼料麥作為玉米替代品,到廠價為每斤0.9元至0.92元,而山東、江蘇地區飼用玉米主流價格為每斤0.975元~1元,從價格上來看,小麥替代玉米優勢已開始顯現。
從營養上看小麥的能值次于玉米,但其蛋白質含量及氨基酸配比好于玉米。小麥不同于玉米的地方主要是兩點,一是小麥適口性比玉米差;二是小麥中含有一種影響消化的成分,必須添加合適的繪才可增強消化。因此,總體來說小麥的營養價值要低于玉米,從替代的要求來看,國內飼用玉米可以被部分小麥所替代。由于玉米經常出現發霉現象,價格又偏高,所以人們在小麥價格低于玉米價格的時候,開始用小麥代替玉米。據飼料企業相關人士介紹,一般情況下,小麥價格每噸低于玉米價格60元後,飼料廠開始考慮用小麥替代玉米,小麥價格每噸低于玉米價格110元以後,開始大量替代使用。從近期玉米和小麥兩者之間的價格差來看,筆者認為小麥大量替代玉米在近期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短評
從國內玉米市場供需關係來看,短期內國內玉米市場將繼續保持原糧緊張局面,供需矛盾凸顯,雖然有國儲超期玉米拍賣和進口玉米及替代品影響,但國儲拍賣主要為2012年陳糧,質量較差,飼料企業無法使用,仍舊不能緩解原糧緊張局面。進口玉米及替代谷物到港量受政策影響,持續減少,在政策性因素和市場機制影響下,市場價格將繼續走強,但隨著小麥的替代量增加,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國內玉米市場價格上漲幅度。同時,隨著國儲拍賣的持續進行,有望開始拍賣2013年~2014年玉米,企業採購也將有所提升,並將緩解國內原糧緊張局面。由此來看,筆者預計:後期國內玉米市場價格仍保持偏強運行,但不會出現繼續暴漲行情,主流價格將在每噸1900元~2000元之間震蕩前行。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