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匡美忠:養豬養出“新道道”

2016年06月29日 09:34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李師本報記者楊娟

  “小匡,我家的好幾頭母豬多次流產,小豬也出現消瘦、咳嗽、死亡症狀,一個月內病死100多頭了。這是怎麼回事?”近日,湖南省桂陽縣舂陵江鎮余田村的匡美忠接到鄰縣臨武縣養殖大戶陳海強的電話。

  匡美忠立即答應第二天專程去了解情況。通過現場對病死豬解剖後,匡美忠診斷,這是由藍耳病病毒引起的副豬嗜血桿菌混合感染。

  匡美忠,這個32歲的年輕小夥,卻是桂陽縣“豬友圈”最受歡迎、也是縣里唯一的大學生“豬倌”。他不僅自己經營著一個年出欄2300頭的豬場,還義務給其他60多戶養殖戶做技術指導。

  2006年,從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他,進入浙江一家生態農業企業工作。憑著一骨子務實勁,匡美忠很快就被提拔為總經理助理。2006年9月,正處于事業上升期的他,卻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決定辭職回鄉養豬,發展“豬—沼—果”生態循環農業。

  明白反對無效,父母只得頂著壓力支持兒子。匡美忠與父母三個人、三把鋤、三份力,在承包的荒山上修山路、建豬舍、挖沼池,經過100多天日夜奮戰,第一批40多頭小豬入欄了。

  就在此後的一個月,天氣持續高溫。匡美忠意識到高溫可能會引發豬藍耳病。沒等政府進行免費接種,他便自費為生豬接種了疫苗。不出所料,幾個月後各地相繼發生豬藍耳病,不少養殖戶損失慘重,他卻化險為夷,賺得第一桶金,也贏得當地養殖戶的認可。他的豬場規模也一擴再擴,從最初240平方米的1棟豬舍,逐年擴建到如今3000多平方米的8棟豬舍,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也已形成。

  科學養豬的同時,匡美忠對豬場的科學管理也費盡心思。“盡管豬越養越多,但豬場請的養殖工人卻越來越少,我也無需每天親自照看。”匡美忠與記者邊聊邊掏出手機,點開一款生豬養殖管理軟件,輸入相應編碼,豬場的信息“跳”了出來,細化到每頭豬。

  匡美忠介紹,根據這些數據可做病理分析,比如通過對比母豬產子的平均出生重、斷奶重等指標,可判斷母豬的能繁情況,幫助豬場實現優勝劣汰。此外,哪些豬何時打什麼疫苗,都設有預警提示,絕不會遺漏。

  “有了‘豬倌匡’,養豬心不慌。”在鄉親們眼里,大學生匡美忠養豬還真養出了“新道道”。為了帶領更多人科學養豬,匡美忠不僅通過他成立的大蓮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養殖戶抱團發展,還每天都利用微信“豬豬夜話”群聊平臺,與周邊60多位養豬大戶交流“養殖經”。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