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泗洪破解承包地“碎片化”難題
小田並大田,好處看得見
江蘇泗洪縣歸仁鎮蘇洼村的農民陳華兵一邊哼著歌一邊給田里的菊花澆水。陳華兵的好心情,緣于多年的心願終于實現了。“我家13畝承包地,分布在9塊大田地里。早知道種菊花效益好,一畝最少能賺3000多元,可這‘插花田’根本沒法種啊!”
讓陳華兵喜出望外的是,幾個月前,村里採取了“小田並大田”的方式,困擾大家多年的土地“碎片化”難題得以解決。
原來,在1995年二輪土地承包時,每個農戶都希望得到地力好的地塊,因此形成了“塊塊家家有,塊塊似布條”的土地“碎片化”局面,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機械收種時,費時長、費用高;多家經營,地塊分散,種植品種雜,防病治蟲成本高效果差。”陳華兵說,這已經成為大夥兒的共識。
于是,歸仁鎮開始進行“小田並大田”的試點。蘇洼村委會主任陳之武說:“先由村民小組組長,有影響力的村民、黨員代表拿出方案,明確合並地塊、合並時間、丈量小組成員名單等。本組全體村民代表大會表決,獲2/3以上同意後,讓村民簽字確認後實施。”
其間有不少難題待解。各戶承包地塊勘察、面積核查,採取抽簽方式確定農戶選地先後順序……最難的,是對“拾邊地”的處置。仁園居委會黨支部書記王彤鳴解釋:“每個小組都有一兩戶靠近河邊、路邊,他們會‘復墾’一些邊邊角角的土地來種植,結果土地面積比原來的承包田大,自然反對田塊變動。我們村組幹部、群眾代表等就反復上門做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小田並大田後,效果立竿見影。“採用大馬力農業機械對耕地進行深耕深松,水稻每畝至少增產40公斤,收割成本每畝節約10塊錢。”蘇洼村村民趙志春笑著說。
小田並大田後,收種省時省力了,也給農民外出務工提供了機會。“僅我們蘇洼村,就新增870名勞動力進城務工,佔全村勞動力的3成以上。”陳之武說。
截至今年4月底,歸仁鎮已有七成以上的耕地實現了“小田並大田”,全鎮農民因此增收270萬元。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