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川渝黔交界處的貴州省赤水市,自1990年首次提出“生態立市”以來,10任書記10任市長一任接一任嚴守生態底線,財政“窮”市因此贏來了環境美、產業興、百姓富,如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81%,農民人均收入也大幅提高,在革命老區探索出了綠色轉型新路。
生態惡化倒逼發展轉型
初夏時節,走進因紅軍“四渡赤水”聞名中外的貴州赤水市,猶如走進綠色的畫廊。赤水河兩岸的翠竹壓水接天,幾乎看不到盡頭。空氣中每立方厘米3萬多個負氧離子,讓人沉醉。
“赤水的好生態,也是近30年的事情。”赤水市市長譚海說,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赤水市生態環境一度惡化,每年2萬立方米的森林採伐量讓當地森林覆蓋率降至46%,全市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面積的53.6%。
變壞的生態倒逼發展轉型。1990年赤水確立“生態立市”目標,隨後通過逐年退耕還竹、封山育林、減少森林採伐等措施,森林覆蓋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河流含沙量年均下降兩個百分點以上。
“僅1999年以來,赤水市依托國家退耕還林、世界銀行貸款造林等工程,連續10年造竹70多萬畝,每年減少森林採伐6萬畝,赤水河每年向長江減少泥沙排放量400萬噸。”赤水市林業局局長李紹彬說。
而近年來的人工濕地建設、赤水河環境綜合治理等,也讓赤水河的生態環境日漸改善,並成為長江珍稀魚類洄遊繁衍的生存通道。
“除去耕地農田,現在的赤水已找不到可以造林的土地。”李紹彬說,81%的森林覆蓋率,不僅讓赤水成為西南最大的竹材產區,也成為全國唯一以縣級行政區劃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生態”責任一棒傳一棒 “一減一增”改善環境
在100多公里的赤水河沿岸,相比依靠酒和煤富裕起來的市縣,赤水的財力相對較弱,2015年財政收入剛突破10億元。但長期以來,赤水在保護生態方面卻不遺余力。
“2006年赤水財政收入不到1.5億,但從那以後,我們先後關停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業32個,涉及產值1.5億元,政府每年因此減少稅收近5000萬元,拒批不符合生態保護的項目25個。”譚海說,在關停污染項目的同時,1990年以來,赤水市先後投入165億元,實施與生態建設有關的項目75個,全市生態環境在一減一增中持續改善。
赤水市委書記況順航認為,窮財政堅持搞生態,既是發展倒逼的轉型使然,也是科學制度實行的必然結果。“重大事項四大班子集體決策制、人大政協的監督作用、取消重點生態鄉鎮的工業發展和財稅收入考核、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等‘硬杠杠’制度措施,都讓地方一把手不敢肆意妄為,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重任一棒傳一棒,不敢絲毫懈怠大意。”
據了解,27年來,赤水始終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第一政治責任,市委書記始終做到對生態建設重要工作、重大問題、重點環節和重要案件直接部署、協調、督辦,市黨政班子成員以“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以上率下、上下聯動,把生態建設責任延伸到基層,形成上下貫通、層層負責的工作機制。
綠水青山讓20余萬農民吃上“生態飯”
走進赤水市凱旋村村民向朝棟家,他家中3畝耕地里橫躺著的30多塊丹霞石長滿了綠油油的金釵石斛,這一叢,那一簇,倣佛給石頭穿上了綠衣。
“這里的環境為石斛生長提供了絕佳條件,我一年光種石斛收入就2萬多元,是種糧的10倍。”向朝棟說。
向朝棟僅是赤水市農民吃生態飯、發生態財的縮影。依托全市131萬畝竹海和世界丹霞地貌等資源,赤水20余萬農民依靠三大“生態產業”,共享綠色發展紅利。
一是“山上栽竹、石上種藥、林下養殖”的立體循環生態農業。截至2015年底,赤水發展商品竹林超過50萬畝,金釵石斛7萬畝,竹下烏骨雞600萬羽,年產值10多億元。
二是生態工業。依托竹海,赤水市發展竹造紙、竹工藝等產值500萬元以上的生態企業70余家,竹產業產值40多億元。當地10多萬竹農單靠賣竹原料人均增收2000多元。
三是以旅遊為主的生態服務業。赤水旅遊人數每年以30%的速度井噴式增長,旅遊產業佔全市GDP的26%,5萬人通過旅遊逐步脫貧致富。
況順航說,依托生態產業,赤水城鄉居民收入每年以14%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2015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9611元,全面小康社會指數達到95%。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