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杏樹能給一個縣城帶來多大轉變?在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這里的荒山因杏而綠,這里的產業因杏而強,這里的農民因杏而富。通過依托杏樹來發展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平泉正展開一幅綠色富民的動人畫卷。
因地制宜,荒山披綠,生態美起來
7月,來到平泉縣南五十家子鎮後甸子村,山坡上種滿了成排成行的山杏,即將成熟的杏子挂滿枝頭。
“以前這一片都是光禿禿的荒山,從2013年起,我們開始開發這片荒山,種上500多畝高接改優的山杏,你看這果子,多新鮮。”村黨支部書記李金山說。
荒山披上了綠裝,栽上的一棵棵杏樹就如同建起了一個個涵養水源的“小水池”。“山杏耐旱、抗寒、耐瘠薄、適應性強、易管理,是固沙保土、涵養水源、美化環境的優良樹種,春可賞花、夏可摘果、秋可觀葉。”說到山杏,平泉縣林業局書記張春生滿是自豪。
“樹有多高,根就順著石頭縫扎多深。”張春生說,平泉是“七山一水二分田” 的典型山區縣,近幾年,特別是國家啟動防沙治沙和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全縣在淺山緩坡上新栽山杏25.2萬畝,佔退耕還林總面積的37%。不僅如此,因為山杏,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5.2個百分點,達到57.8%。如今,這70萬畝山杏林成為京北綠色長廊的重要組成部分,構築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吃幹榨凈”,延伸鏈條,產業強起來
在平泉,杏樹是山坡上的綠色衛士,而杏果則成了全縣產業發展的“金疙瘩”。近年來,全縣不斷延伸杏果加工產業鏈條,把附加值不斷提高,讓產業不斷成長壯大。
食用加工是山杏產業發展的“探路者”和“領頭羊”。在杏仁油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將脫苦去皮後的杏仁倒入一臺臺榨油機內,經過物理壓榨、精煉、包裝等環節,金黃的杏仁油就下了生產線。杏仁油營養價值高,富含膳食纖維和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因而走俏中高端食用油市場。
全國最大的果殼活性炭生產企業——承德華凈活性炭有限公司內,一片忙碌。“這是我們引進中科院院士、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齊生主持的國際首家炭、熱、電、肥聯產項目。這個項目年可處理杏殼6萬噸,可發電5000萬千瓦時,同時可生產活性炭1.2萬噸,生物質提取液0.75萬噸,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新增就業人員100人。” 公司負責人張立軍介紹。
在公司的一個炭畫制作車間內,掐金絲、定輪廓、調彩砂、涂顏色,一塊黑乎乎的活性炭板經過工人們巧手擺弄,三四個小時就變成了一幅精美的活性炭畫,不僅造型精美,還可以吸附甲醛等有害氣體。
北五十家子杏仁交易市場是平泉山杏產業鏈條上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個國內最大的杏仁集散地已佔據了國內七成市場份額。市場內,承德亞歐果仁有限公司的工人們正在忙碌地裝載山杏產品。“這些是準備運往港口銷往英國的。”公司董事長薛盡祿介紹,公司開發的杏仁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出口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
平泉著力打造“市場帶企業、企業牽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加、銷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鏈,將山杏“吃幹榨凈”,去年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9億元,帶動全縣19個鄉鎮7.5萬人就業。
科學管理,扶持給力,農民富起來
正在平泉縣搞山杏研究的北京林業大學教授王建中介紹,種山杏投資小、好栽培、易管理,2至3年就結果,4至5年即豐產。發展山杏不失為既保護生態環境又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好路子。
“這一片杏樹適合嫁接大扁,通過改良,新品種鮮食杏的產值能比普通山杏高3倍。”在臺頭山鄉裁縫溝村的山坡上,平泉縣林業局林果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付文平正在為村民裴玉峰講解如何剪枝、嫁接。
裁縫溝村全村林地面積2.3萬畝,其中種植山杏1.4萬畝。近幾年來,村里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山杏產業,使農民在荒山野嶺上看到了“錢景”,在山杏推廣種植中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
“現在全村90%以上的農戶都有自己的杏樹林。我這片山杏樹大概有150多畝,現在每年大概有2萬元收入。”裴玉峰說。
為使林農有穩定的收益,縣里借助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實施財政獎補、部門資金打捆等措施扶持,還建立了以林果總站為龍頭、技術推廣站為依托、村級專業合作組織為重點的三級科技服務網絡,加快新技術、新成果推廣。近年來,縣里與北京林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等院校合作,研究山杏改良技術,成立了山杏行業協會,先後組建了8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得到有效發展。去年全縣年產杏仁3150噸,主產區農民人均增收550元。(記者 史自強)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