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海南瓊中鴨坡村建“稻魚共生”產業基地

2016年07月14日 11:30 來源:海南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近日,記者走進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鴨坡村“稻魚共生”產業基地,只見碩大棋盤般的田疇呈帶狀分布,沉甸甸的稻穗迎風搖曳,一尾尾褐白相間的黃辣丁魚不時浮出水面吐著泡泡。

  當鴨坡村的稻谷進入收獲季,黃辣丁魚也變得肥美起來。7月9日,鴨坡村一場熱烈的“割稻摸魚”比賽,既展示了“稻魚共生”農業係統豐碩的成果,還以其別樣的農趣,吸引了大量遊客參與。

  “稻魚共生”這種古老的農田生態係統,簡單說就是在稻田里養魚,即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結合,其優點被專家歸納為“四增(增糧、增魚、增水、增收)”和“四節(節地、節肥、節工、節成本)”。目前,稻魚共生是瓊中“富美鄉村”建設的一個產業項目。

  “魚為水稻除草、除蟲、耘田松土,水稻為魚提供小氣候、飼料,這樣便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糧漁雙贏’的局面。”駐鴨坡村委會第一書記秦家越介紹,當水稻抽穗長粒時,稻花飄然落入水中,黃辣丁魚定會爭相“搶食”,每當稻花十里飄香之時,便是魚兒最肥壯之日。

  稻田里養魚,可不是將魚扔進水田里便完事。

  “首先要開好魚溝,魚溝面積約佔稻田總面積的15%,不僅要在稻田四邊挖掘,稻田中間也要留空。”秦家越介紹,黃辣丁魚平時愛躲在泥土里打洞築巢,所以每一條溝都要有一定的寬度和深度,這樣才能保持水的流動,方便魚在水里活動及覓食。

  稻魚共生的動議,是緣于秦家越發現鴨坡村同樣存在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大量土地被拋荒的情況。經過多番調研考察後,2015年9月鴨坡召開村兩委會議,開始討論研究建設基地,發展稻魚共生產業。

  採取“政府織網、百姓捕魚”的方式開發,由鴨坡村委會向政府申請產業專項資金,扶持建設相關基礎設施,並向農戶支付水田租金。

  “我家有2畝半的水稻地,一年的收入也不過五六千塊錢,剛夠溫飽。”林成章等18名鴨坡村農戶當即接受了村委會的發展倡議。

  每塊稻田的四周都有一條約80厘米深的“口”字形魚溝,潺潺的高山泉水從上至下流過,溝溝相通,形成一個個活水魚塘。

  首批投放了2600斤魚苗,加上30多畝水田的收成,鴨坡村今年稻魚共生產業預計產值達20萬元。初嘗甜頭,全村幹群都興奮不已。

  “‘鴨坡牌’黃辣丁魚不對外銷售,在其他地方吃不到!”鴨坡村委會黨支部書記黃弟表示,依托加工“稻魚共生”係統養出來的黃辣丁魚,全村建起了3個農家樂,接下來還有10余家將陸續開門迎客。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