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人員實地傳授種植技術
植保無人機為檸檬噴灑農藥
華龍網訊(通訊員 陳捷)今年春耕時節,潼南區廣袤的鄉村田野里,揚鞭催牛、手扶犁耙耕田的情景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機器轟鳴、“鐵牛”歡歌,演奏出現代農業的“進行曲”。撤縣設區一年來,潼南區著力培育糧油、蔬菜、檸檬等主導產業,堅持以培養新型經營主體為突破,積極整合農業資源,大力推廣綠色增產模式,不斷推進農業標準化、特色化、專業化、品牌化、生態化生產,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整合資源為現代農業發展開道
日前,筆者在米心鎮高坎村看到,挖掘機舞動著長臂,正在修建田間水渠。一塊塊農田被整理得方方正正,田與田之間溝渠相連,生產道路遍布田間……“田成方、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現代農業生產格局已見雛形。
這只是潼南區農業綜合開發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潼南區立足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深入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培植優勢產業、扶持龍頭企業,全力打造中國西部綠色菜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引領和帶動了全區農業產業升級、效益提升和創新發展。
“撤縣設區一年來,我們繼續以農業綜合開發為先行軍,通過瓊江流域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試點項目、新型現代農業綜合開重點項目等實施,現已建成罐壩、魚濺、中渡、臨江等8個高標準萬畝級蔬菜基地,白沙、龍口、羊堡等7個優質糧油基地,金盆、黎嘴、汪壩等7個特色經果基地,翰霏、榮大、溫氏中渡和崇龕4個規模生豬養殖基地,吸引了明宇、科光等20余家企業入駐園區。”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業綜合開發在示范園區的建設,有力助推了潼南蔬菜、糧油、生豬、漁業、特經5大產業發展。
“到明年,潼南區將全面實現‘4522’目標,即年產優質蔬菜50萬噸、優質生豬50萬頭、優質糧油5萬噸,實現農業總產值50億元;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該負責人介紹。
科技助力農業產值持續攀升
油菜收割季節,筆者在崇龕鎮白沙村看到,成片的油菜地里,收割機嗡嗡作響,正忙著收割油菜。“今年的油菜產量不錯,每畝地平均能達到125公斤以上。”油菜種植戶楊華高興地說,“現在我們大都是採用收割機收油菜,損耗率小了,還不用為油菜收割後剩下的秸稈發愁。”
“白沙村90%以上的油菜都採用機收,機器收割時就把秸稈處理了,農民不用操心,我們也省心。”崇龕鎮農服中心主任譚波向筆者介紹了油菜輕簡化栽培技術,“機器一路開過去,留在田里的稈只有一小截,一段時間後就會腐化。大部分秸稈被機器切碎後均勻地鋪撒在田里,肥沃土壤。”
撤縣設區一年來,潼南區在探索現代規模農業生產模式中,高度重視農業生產中的硬件配套,“以調整新型裝備結構為支點,以培育社會化服務主體為杠桿”,試驗示范推廣適宜規模農業生產的新型裝備,構建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係,最大限度解放發展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生產轉型升級。
如今,科技已經成為潼南區提升農業產值的關鍵。“我們通過不斷創新種植技術,在全市試驗示范了油菜、玉米、小麥、高梁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秸稈粉碎還田技術、多旋翼飛行植保技術及深松作業技術,成為‘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特色明顯、效益良好’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示范典型。”區農委農機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科技的引領下,潼南區農業產值呈現全面攀升態勢。2015年全區農業種植業產值67.82億元,同比增長4.8%。
政策扶持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現在購買插秧機還有購置補貼,國家政策真的太好了。”梓潼街道新生村種糧大戶雷金春對年初購買的插秧機愛不釋手。
為促進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發展壯大,提高種養大戶的生產積極性,一年來,潼南區用活用好購機補貼政策,對全區符合標準的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實行購機補貼款發放。
“我們持續實施‘丘陵山區農機創新型生產獎補項目’、‘農機合作社生產能力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優勢農產品機械化生產加工示范項目’等,借助‘特色效益農業切塊資金項目’、‘社會化服務’、作業補貼等項目平臺提升農機裝備和農機服務能力。”區農委農機站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以項目引領和推動農機化發展,促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讓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裝備水平和服務能力一年一個新臺階。
近年來,潼南區出臺多項優惠扶持政策,通過提供技術信息服務、人才培訓等措施,著力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鼓勵引導大戶進行土地流轉,積極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逐步構建起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係。
“2015年潼南區新發展新型經營主體1011家,其中龍頭企業40家,專業合作社155戶(其中股份合作社8家),家庭農場110家,種養大戶706戶。”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到,截至目前,潼南區已登記注冊種植、養殖、林果等多類農民專業合作社935個,入社成員13.86萬戶,輻射帶動農戶7.02萬戶,合作社成員比非成員農戶年均增收330元以上。其中,有4家合作社被命名為國家級示范社,17家合作社被命名為市級示范社。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