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喬金亮
暑假來臨,山東省高青縣常家鎮蓑衣樊村村民司方亮的農家樂生意越來越好。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黃河資源優勢,原生態、無污染,是感受黃河文化、觀光放松的好去處。這幾天來蓑衣樊村的遊客絡繹不絕,司方亮忙前忙後。而當地常家鎮扶貧辦的工作人員也特別忙碌,一面進村入戶為貧困群眾發放“分紅證”,一面為設立就業扶貧示范點的事宜四處奔波。
蓑衣樊村有587口人,貧困人口多達108人,曾是省級貧困村。近年來,常家鎮把財政撥付的扶貧資金通過股份的形式注入大蘆湖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用于在該村發展鄉村旅遊,並每年拿出一定的資金給困難群眾分紅。土地流轉了、農家樂建起來了,原本一個無名小村搖身一變成為附近聞名的旅遊村。
2014年,蓑衣樊村整建制發展農家樂,集中建設農家樂30戶。這30戶有24戶是貧困戶。常家鎮把扶貧資金打捆集中使用,以貧困戶入股的方式先後投入35萬元,依托大蘆湖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發展鄉村旅遊。目前,這個村已整體脫貧。
無獨有偶。常家鎮把有限的扶貧資金投入到和潤絲綢公司的桑蠶項目上,用于在艾李村流轉土地、建設養殖大棚、植桑育蠶。每年底公司拿出不低于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10%給貧困戶分紅,實現了貧困群眾持續增收。2014年開始,他們把扶貧資金打捆集中使用,以貧困戶入股的方式先後投入180萬元,依托和潤絲綢公司在艾李村發展桑蠶養殖,建成30多個專業大棚,養殖大戶和合作社優先雇用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從事採摘桑葉等工作。這樣,除去分紅和流轉土地的收益,貧困戶還可以賺取一份工資。
無論是蓑衣樊村還是艾李村,在他們脫貧奔小康的過程中,扶貧資金帶來的資產收益起到了綱舉目張的作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而資產收益扶貧的一個形式,就是利用財政扶貧資金作為貧困人口的股份,參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和優勢產業項目、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收益分紅,以增加貧困人口的財政性收入。
模式創新激活一池春水。“資產收益扶貧”賦予產業扶貧新內涵,由原來的“資金到戶”變為“股權到戶”,妙處在于把“扶貧資金”變成了“下蛋雞”,實現了“錢生錢”,既撬動了社會資本,又培植壯大了當地優勢產業,更讓貧困群眾領到了分紅。
經過調研,在徵得貧困群眾支持的基礎上,常家鎮今年瞄準了潛力大的畜牧養殖、特色農產品種植、鄉村旅遊等產業,確定了黑牛養殖產業扶貧項目、雪桃種植產業扶貧項目和鄉村旅遊扶貧項目,項目資金折股到戶,量化到人。貧困戶變成了對應的資產管理公司的股東,不用參與勞動,每年底獲得專項扶貧資金所對應的分紅。僅資產收益分紅一項,預計每年可為貧困戶每人增收900元左右。
萬一企業虧損,會不會影響到參與分紅的貧困群眾的收入?這一點,常家鎮在制度設計之初就已作考慮,明確規定貧困群眾負盈不負虧。項目協議明確,10年為一個周期,合作期內,合作公司承諾每年分紅總額不低于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10%,將資金打入鎮財政所賬號,再由鎮財政所打入各貧困戶惠民一本通賬號。
據介紹,當地對已經實現脫貧致富的村民,經民主評議和公示無異議後,將停止享受分紅,對于新增貧困戶,則按程序吸納為扶貧對象,享受分紅。項目協議期外,公司運營正常,效益良好,經村委與貧困戶商議,可繼續與公司合作;若公司運營不良,由第三方對該公司進行清產清資,優先償還專項扶貧資金。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