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江蘇用土地流轉盤活農業農村

2016年07月27日 16:28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因為土地流轉,我們村的人每年都能多賺1000多塊!”在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雙橋村,村支書李德元指著眼前的千畝荷藕告訴記者,從前,雙橋村以種植稻麥為主,可由于地勢低洼,產量一直低下,村民紛紛外出打工,田地逐漸荒蕪。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村委會決定將全村4500畝土地流轉給揚州藍寶石集團,建設荷藕種植基地。

  從2009年開始,江蘇省根據中央政策指導,開始在200個村進行土地確權試點。從2015年開始,江蘇省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14471個行政村啟動了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至今已流轉土地3095萬畝,佔農戶家庭承包地總面積的60%。

  “我家7畝地全部轉讓給了農業園,除去每年7000元的租金,我在農業園打工一個月還能掙2000多元。”在徐州市沛縣張莊鎮的千畝日光高效農業園區,村民孟瑞華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張莊鎮不斷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創新土地流轉機制,積極扶持種養大戶,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全鎮土地流轉總面積近4萬畝,人均增收1萬元。

  土地流轉直接促進了農業實現規模化經營,“流”出了農業活力,“轉”出了致富後勁。不僅帶富了農民,更促進了農村的富裕與農業的興旺。

  去年,鹽城市四明鎮種植大戶王長俊承包30畝土地種植葡萄、西葫蘆、草莓等高收益作物,實現了規模經營,收益大幅提升。“土地流轉前,我種3畝多地,雖然有先進技術,但很難施展手腳,現在規模大了,全年純收入70余萬元。”說到土地流轉帶來的收益,王長俊樂得合不攏嘴。

  走進南京江寧區祿口街道的光猛家庭農場,只見幾百畝土地被料理得井井有條:田地里,成片的麥穗迎風飄揚;大棚中,草莓、西瓜長勢喜人;籬笆內,雞、鴨、鵝悠然地啄食。近十年來,農場主李光猛陸續承包了老家村民流轉的560多畝土地,注冊成立了家庭農場。李光猛告訴記者,江寧區為區里的家庭農場提供種子、農藥、肥料、植保、農機、糧食收購等一條龍服務,街道為他的家庭農場配套建了機庫,還有10萬多元的農資補助。拿到家庭農場牌照、成為種糧大戶之後,李光猛又帶起街坊四鄰,大家共同致富。如今,光猛家庭農場的年收益達到了20多萬元,畝均收入是從前的5倍多。

  盤活農民手中的“沉睡資產”,變“不動產”為“流動資產”,變“流動資產”為“創業資金”,推動農村生產要素充分流轉。土地流轉,加快了江蘇省農村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進程,也為江蘇省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