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是雲南省重點發展的“八大產業”之一,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勁動力。龍陵縣立足三農發展新態勢,積極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以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係,深入實施農業“三新”工程力促科技創新進村入戶,大力實施農業“接二連三”工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闖出了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土地流轉 農民變股東
仲夏時節,走進龍陵縣,只見遠山如黛、近嶺蔥蘢。那纏繞如玉帶的茶園,那回環似碧波的果園、核桃林,皆讓人欣喜不已;一塊塊標準化農田、一處處現代化農業設施連綿起伏,現代綠色農業的氣息撲面而來。
2014年,龍陵縣引進雲南恆冠泰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投資6億元在動糯建成集種植、加工、流通、產品研發、信息服務為一體的褚橙種植基地。基地規劃種植褚橙3萬畝,目前,已流轉土地7846畝,種植褚橙3600畝。
“現在我和老公都在褚橙種植基地上班,每月能拿3000多元錢。”日前,記者在動糯鎮褚橙種植基地採訪時,田坡社區村民何改玲這樣說。何改玲家流轉給恆冠泰達公司23畝土地,現在除按年領取土地出讓金外,她家還可以得到種植基地投產後的分紅,加上每月穩定的工資,何改玲一家實現了脫貧。
近年來,龍陵針對縣域土地經營分散、產出效益較低的實際,以現金及實物補償、入股分成分紅、補償加分紅、托管半托管等形式,全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形成規模發展、綠色發展的良好態勢,讓不少農民變身成為股東,有效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為有效推進綠色農業發展,龍陵制定實施了18個主要農產品種植生產技術規程,在縣域境內設立了10個質量監測點,嚴把農藥使用、收購檢測、分級包裝、上市標識等關口。漸趨完善的標準化產業模式為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范大叔”私人定制蔬菜家庭農場是動糯鎮農民企業家范耀德投資興建的,總投資1100萬元,現已流轉土地400畝。土地流轉戶除了按期獲得土地轉讓金外,還可以獲得農場每年蔬菜銷售總收入30%的利益分紅和每戶1至2名勞動力進場務工的機會。該農場以“互聯網+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經營,成立了龍陵縣華興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兩個實體商店,目前種植精品蔬菜200多畝、熱帶幹果水果1500余畝,養殖高峰黃牛和生豬300多頭、土雞3000多只。如今,“范大叔”係列農產品俏銷國內50多個大中城市。
科技推廣 助力高效益
發展現代生態綠色農業,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推廣運用,特別是農業技術體係、管理機制和生產效用的創新。近年來,龍陵縣通過深入實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三新”工程,力促科技創新進村入戶。
所謂“三新”工程,即通過形成“專家組+科技特派員+科技示范戶+農戶”的農技推廣網絡,確保每年推廣10個農業新品種、10項農業新技術、10項農業新模式。龍陵從全縣農、林、牧部門抽出300多名科技人員,每村(社區)配對2至3名,把他們派駐全縣120個村(社區)擔任科技特派員。通過上項目、引資金、建基地、搞示范、送服務,科技特派員把農業新技術、生產致富經直接送到農民手上,使科技成為農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走進象達鄉,就能看見蘇帕河兩岸黑色遮蔭網覆蓋的石斛種植園有10余里長。正在園中施生態肥的大學生創客李性能告訴記者:“今年石斛長勢不錯,看樣子又是一個豐收年景。”李性能種植了50多畝石斛,每年創收幾十萬元。在李性能的電腦里,記者看到了他的一條條服務記錄:提供技術咨詢317次,錄入種植戶信息141條,通過QQ、微信等發布石斛病蟲害防治、石斛鮮條和楓鬥供求信息113條……
為了讓更多的農民掌握石斛種植加工技術,李性能把自家的石斛種植園和石斛楓鬥加工作坊建設為免費開放性教學基地,為前來學習的村民提供方便。對于求教者,他總是耐心講授,並把自己的手機號、QQ、微信等聯係方式告訴學員;他還在象達鄉牽頭組織了一個“科技沙龍”,每周吸引了30多名石斛種植戶聚在一起探討種植加工技術。
到目前為止,龍陵縣駐村科技特派員已組織實施了科技項目280多個,與村、社區“三委”和龍頭企業共建種養加工業示范基地80多個,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283個。通過實行一志(科技日志)、一卡(出勤卡)、一賬(工作臺賬)制度,工資與績效挂鉤,龍陵讓科技特派員與農民結為利益共同體,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
產業聯動 抱團闖市場
“農場有了訂單就像吃了‘定心丸’。”“范大叔”蔬菜家庭農場營銷經理段修讚告訴記者,前兩天,他從網上接到昆明一個大超市的土雞蛋訂單,每公斤比市場價高出2毛錢。在農場里,記者看到連片種植的200多畝精品蔬菜已進入收獲季節,10多名工人正在採摘;另一邊的生態養雞場里,不少工人正在揀雞蛋、裝箱準備外運。
過去,“訂單農業”往往局限在某一種產業類型和某一類農產品上,農民能夠參與分配和獲益的較少。但近年來,龍陵縣著力抓好龍頭企業培育、合作社引領、標準化生產等舉措,讓更多農民在生產、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吃上“定心丸”。
為了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產業的附加值,龍陵縣大力實施農業“接二連三”工程,優一產、強二產、活三產。一方面,敞開資源市場,著力培植“公司+基地+農戶”“民營(工商)資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入股+新型經營主體”等產業化經營模式,以優惠政策吸引培育農業龍頭企業,促進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等主體融合發展,鍛造“綠色引擎”;另一方面,以資本經營和優勢產品為紐帶,推進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產業聯合;同時,注重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為農民提供訂單生產等係列化服務。
通過融合發展,龍陵縣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大幅提升。全縣26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28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在園區經濟鏈上相互融合、共贏發展。“農”字號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10多個涉農產業鏈條有機銜接,形成了每一類產業都有1至2戶龍頭公司或大戶擔綱主角引領發展的格局。
碧寨鄉三家村農民何家清與一起在外打工的3位老鄉返鄉創辦了龍陵縣寵龍牧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公司的電商平臺,他們把群眾養殖的黃山羊銷售到省內外市場,讓黃山羊養殖業成為當地的“無憂產業”。目前,寵龍公司已在村里租賃土地50多畝,建起了標準羊舍,養殖龍陵黃山羊400多只,並成功帶動當地群眾養殖黃山羊2000余只。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