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位于甘肅中部,是古“絲綢之路”重鎮和新歐亞大陸橋必經之地,素有“甘肅咽喉、蘭州門戶”之稱,歷史上曾經是“隴中苦甲天下”的地方。近年來,該市圍繞當地特點轉方式調結構,積極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草牧業,著力打造“中國西部草都”,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由中藥材、馬鈴薯“兩輪驅動”向中藥材、馬鈴薯、草食畜牧業“三足鼎立”轉變,初步形成了以家庭養殖為基礎、規模養殖為重點、種養一體化的草牧業循環發展新格局,去年全市草牧產業總產值達130億元。
立足資源優勢,將草食畜牧業培育成主導產業和扶貧攻堅的首位產業,形成以家庭適度規模經營為基礎、標準化規模種植養殖為重點、種養加銷全產業鏈草畜一體化循環發展的格局
“定西市擁有可利用草原903萬畝,是隴中紫花苜蓿、甘肅紅豆草、岷山紅三葉、岷山貓尾草的原產地。”定西市副市長張懿篤說,自1983年黨中央、國務院將定西市確定為全國最早實施區域規模扶貧的重點地區以來,當地北部的安定、通渭、隴西、臨洮四縣區就著手發展以“停止植被破壞”為目的的人工種草,尤其是 2000年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來,人工種草面積迅速擴大,草產業迅速發展。
“得益于四季分明、多晴少雨、晝夜溫差大,土壤為弱鹼性等自然條件,定西市早就成為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地區’和‘西北牧草最佳種植’區。”張懿篤說,定西于2012年提出“打造西部草都”的構想,除考慮到上述優勢外,主要迫于解決近年來當地農民大批進城務工,大面積土地撂荒等突出問題。
種植何種作物使用勞力少且收益高,答案是發展林草業。地處定西草牧業發展核心區的安定區十年九旱,土地貧瘠,種地收獲寥寥,土地撂荒普遍。“經過專家論證,安定區適宜種植優質牧草。2012年提出將草牧業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之一,並組織專家制定出安定區草產業發展規劃,以作指導。”安定區委書記趙眾煒說,安定區屬典型的幹旱半幹旱地區,歷來有種草養畜的傳統。改革開放以來,該區搶抓國家實施生態治理的一係列政策機遇,把種草養畜作為扶貧開發的戰略性主導產業來培育。近年來,安定草牧業按照“以草業開發為基礎、規模化標準化為方向、調整結構為重點、轉變發展方式為突破、技術支撐為手段、加大融資為措施、確保安全為保障、提質增效為目的”的總體思路,堅持走草牧結合、以草定畜、以畜促草、循環發展的路子,使得草牧業逐漸成了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和脫貧攻堅的核心產業。
談及撂荒地種草助農脫貧,定西市畜牧獸醫局局長蘇存富以玉米為例:“每畝地收玉米籽900斤,每斤1元,收入900元;而收購青飼玉米,每畝產草4.5噸,每噸300元,可收入1350元,農民畝均增收450元。”
蘇存富補充說,除了國家級退耕還林、草原獎補政策外,定西市三級財政于2014年專門設立了7000萬元草牧業發展基金,用于對引進大型企業貸款貼息、林草業科技研發、草牧業合作社配發補助等。
經過3年的努力,定西市牧草業走出了“訂單農業”“公司+合作社”“公司+種植大戶”等發展路子,與國內大型牧業集團建立合作關係,初步實現“草畜一體化” 模式。2015年,定西市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達到300萬畝,種植燕麥、甜高粱等一年生牧草20萬畝,種植青飼玉米50萬畝,年飼草總產量達到700萬噸,畜禽飼養總量達到2600萬頭(只),扶持建成了民祥牧草、天耀草業、現代草業等一批“公司加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草產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以家庭養殖為基礎、以規模養殖為重點、種養加一體化的草牧產業循環發展新格局。
把資源優勢轉換成產業優勢,圍繞黃土高原、雨養地區(溝壑區)發展草畜產業做足文章,形成拳頭產品,力爭在國際草畜產業上佔有一席之地
“草牧產業已成為定西產業發展的一顆明珠。”定西市委副書記鄭紅偉說,“十二五”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把草牧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核心產業,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草食畜牧業發展壯大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快畜草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草產業發展的意見》等一係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動了全市草牧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甘肅省和定西市的自然條件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決定了草牧產業將是今後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甘肅省農牧廳草原處處長李善堂說。
為了抓住機遇推動草牧業加快發展,最近,由國家牧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農業大學、蘭州大學和定西市政府主辦了“定西建設中國西部草都加快草牧業發展高層研討會”。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南志標,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會長盧欣石等專家學者就當地如何做好草牧產業一體化建言獻策。
“定西市經過多年技術、知識、經驗的積累,提出建設中國西部草都,加快草牧業發展的這一戰略構想非常有創意,也是非常可行的。”南志標說,定西發展草牧業具有區位優勢,要突出特色,用全球化的眼光,通過草產品的係統化和標準化,提高草產品質量。發展草牧業要做到草畜結合,對草畜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
盧欣石說,定西草產業發展得好,既因地制宜,又是發展現代農業理念的體現,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企業家的熱心投資、多方面的科技支撐等因素,形成了一支有理想、有幹勁的產業隊伍,為產業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據了解,安定區的牧草加工龍頭企業于2014年“冒頭”,2015年壯大,2016年較為成熟,草產量由前些年的幾萬噸發展到了現在的100萬噸。該區採取企業引領、大戶帶動的模式做足“草文章”,截至目前,共培育飼料種植大戶2000多戶,組建草產業合作社81個、牧草種植服務隊19個,建立牧草收購點 123個。2015年,當地農戶人均草業收入800元。記者從以草產品加工為主的甘肅民祥牧草公司了解到,該公司目前訂單種植了18萬畝的牧草,帶動農戶 3.6萬戶,直接增收1620萬元。正在給該公司送燕麥草的安定區杏園鄉鄭家川村村民李兵告訴記者,他家流轉了3000畝土地種植了燕麥、苜蓿和青貯玉米,費工相對較少,草也不愁銷路,來錢快。
“定西具有發展草畜產業的良好基礎,優勢明顯,潛力巨大。”國家牧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楊富裕說,定西發展草畜產業具有極強的資源和後發優勢,牧草品種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擁有岷山紅三葉、岷山貓尾草、甘肅紅豆草、隴中苜蓿等傳統特色知名牧草品種,要圍繞黃土高原、雨養地區(溝壑區)發展草畜產業做足文章。
2012年到定西建立苜蓿草顆粒加工廠的甘肅現代草業發展公司董事長張毓平說,雨養地區優質無污染的土地為有機牧草生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15年7月,該公司3000畝有機苜蓿結束了3年的轉換期正式進入有機牧草生產期,有機苜蓿向高端牧場銷售。目前該公司已在定西、會寧建立了2萬多畝的梯田苜蓿基地,以基地示范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苜蓿,合理利用土地,增加農民收入。
“定西草產業發展,為幹旱半幹旱地區的草牧業發展趟出了一條路子。”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賀春貴說,定西草產業的蓬勃發展,對甘肅草牧業發展將是一個大的促進。
“十三五”期間,定西市將立足資源優勢,搶抓國家實行糧改飼、發展草牧業的重大機遇,堅持“立草為業、草畜並舉、以草帶畜、以草促畜”的總體思路,把草牧業培育成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和脫貧攻堅、建成小康的首位產業,把定西建成全國重要的草產業基地。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