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素有“桂北糧倉”美譽的農業大市廣西桂林,近年來,依托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因地制宜,使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以深入推進農旅融合為切入點,正走出一條特色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路。
資源支撐:風光看不厭,果香飄滿山
“我到過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100多個城市,沒有一個像桂林這麼美麗的。”前美國總統尼克松這樣讚美桂林。
桂林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城市,自然風光別具一格。唐代詩人宋之問在《始安秋日》中寫道: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晚霽江天好,分明愁殺人。
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最為讚嘆的還是漓江風光。盛夏七月,秀美的漓江上,到處傳來遊客的讚嘆之聲:“好想一輩子都待在這里啊。”
很多到過桂林的人都知道,除了到處可見的奇峰林立,阡陌縱橫,還有綠樹掩映的農家田園風光讓人流連忘返,陽朔福利、高田一帶……“無論春夏秋冬,桂林都以其四季分明的特色,讓人看不厭、玩不厭。”當地農戶自豪地說。
地處亞熱帶氣候,以山地、丘陵為主,海拔落差較大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桂林農產品豐富的品種。據桂林市農業局經信科申偉正介紹,桂林被稱為“桂北糧倉”,水果產量居廣西第一,蔬菜產量居廣西第二。這里的羅漢果、金橘、沙糖橘、沙田柚、月柿、銀杏、葡萄、荔浦芋、馬蹄等主要名優特產,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遠銷國內外市場。
不僅是自然饋贈豐富,桂林的少數民族風情也十分濃鬱鮮明,與漓江、梯田並稱為桂林特色的“三大要素”。據桂林市旅遊局產業促進處楊國棟介紹:“桂林有壯、回、苗、瑤、侗等28個少數民族聚居,壯族‘三月三’歌節,瑤族盤王節、達努節,苗族蘆笙節、拉鼓節,侗族花炮節、冬節等諸多節慶,將當地古樸、奇特、多彩的民俗風情體現得淋漓盡致。”
如今,這些民族風情不僅僅是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更是深植于旅遊產業中的致富因子,與自然風景交融出無限的經濟效益。
正因為桂林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優勢以及多民族聚居,造就了當地十分豐富的休閒農業資源,為大力推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提供豐富良好的資源支撐。
特色驅動:緊跟新需求,打造大品牌
桂林是全國較早走上休閒農業之路的城市。而如今,全國各地的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發展得如火如荼,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遊客不再僅僅局限在遊走在山水之間,一看而過,更加注重身心融入自然,感受鄉土,親身參與體驗農事成為旅遊市場的新趨勢、新需求。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就是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如何緊跟旅遊農業不斷升級的的市場需求,培育出適合消費者口味的旅遊產品和服務成為農旅深度融合的關鍵。桂林深入發掘地區優勢,因地制宜,選擇了在各縣區建設各種大型休閒農業特色產業基地。
“每逢花開和摘果時節,總有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據桂林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桂林市緊跟消費者的愛好和需求,大力提升旅遊品質,推進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培育品牌,提高遊客和消費者對旅遊產品供給的信任度。城市近郊休閒娛樂型、特色產業帶動型、民俗文化景觀型、生態農業體驗型等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產品體係,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遊客的多樣需求。
目前,桂林已形成陽朔10萬畝金橘,興安、資源、靈川10萬畝葡萄(提子),靈川、恭城10萬畝桃花,平樂、恭城30萬畝月柿等豐富多樣、各具特色的休閒農業基地。
近年來,桂林在立足地區特色基礎上,打造了一係列農旅融合的精品,大力擴展品牌效應。陽朔、恭城等先後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范縣,恭城蓮花鎮竹山村獲得2012年十個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稱號。以龍勝—臨桂—桂林—靈川—陽朔—恭城為重點的“桂林休閒農業四季遊”,被中國旅遊協會列為廣西僅有的 “2012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十大精品線路”。恭城紅岩村、龍勝大寨村、恭城月柿、陽朔金橘、恭城桃花節等2個名村、2個名品、1個名節,獲得廣西休閒農業“三個十佳”稱號,數量佔全區總數的1/6。
無論在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景區(點)總個數,還是在接待人數、總收入上,桂林的各項工作指標均位于廣西乃至全國前列。據統計,全市已擁有國家級農業旅遊示范點11家,自治區級農業旅遊示范點28家,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4個,廣西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5個,廣西三星級以上鄉村旅遊區7家,廣西二星級以上農家樂67家。
桂林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產品體係,為改善該市旅遊產品結構、推動國內外旅遊發展,以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生態、富裕桂林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生態富民:遍地是美景,處處有產業
桂林農旅融合的飛速發展,不僅為海內外遊客提供了可以寄情山水、賡續鄉土記憶的棲息地,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也成為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和新亮點,成為改善農村環境的新動力。
桂林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說,桂林積極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破傳統上的農業就是提供農產品的單一化,深度挖掘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等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旅融合全產業鏈加速形成,為當地經濟發展和促進農民脫貧增收貢獻力量。
通過農旅融合發展,既保護當地生態又促進群眾增收的成功例子,在桂林比比皆是。有“世界梯田原鄉”“中國十大最美梯田”以及“多民族生態博物館”之稱的龍勝縣,以創建中國生態旅遊強縣為目標,著力做大做強旅遊產業,在全國率先開辟了旅遊扶貧的成功之路。
龍勝縣委宣傳部的蒲慶鋒說,依托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龍勝在龍脊至溫泉百里旅遊長廊為主的42個民族村寨,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遊和民族節慶遊。旅遊扶貧模式已經讓近7萬群眾變成“扛著犁耙種田地,唱著山歌搞旅遊”的“兩棲農民”。
進入陽朔這個中國最早開放的旅遊區,人們已感覺不出明顯的城鄉差別,處處都是風景,處處都有產業。村民積極提供各種農家樂,通過農旅融合的方式走上了致富道路。據陽朔縣委宣傳部的陸家忠介紹,近年來,陽朔提升了農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促使景點旅遊向全城旅遊發展,還提升了鄉村旅遊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和旅遊富民效應。
當前,桂林的鄉村旅遊與休閒農業正走在健康發展的快車道上。借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東風,桂林突出地方特色,創新發展思路,歡快地奔向富民惠民的新生活。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