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8月9日電(記者姜剛)“今年小麥產量比去年略高,預計能達1100斤,比周邊群眾多收150斤左右。”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的家庭農場主何勇說,“聯合體”提供的種子等生產資料和農機服務比外面便宜,種一畝地的成本比一般家庭低一兩百元。
糧食銷售難題也得到緩解。“去年秋季玉米是龍頭企業幫賣的,我的賣了9毛多錢一斤,比市場高1毛錢。”何勇高興地告訴記者,他自2012年加入“聯合體”以來,土地流轉面積已從當初的300多畝增加到現在的890畝。“‘聯合體’讓我能安心地搞生產。”
何勇是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的一員,像他一樣受益于“聯合體”的還有很多。宿州市現代農業辦公室副主任秦岳峰說,2011年11月,宿州市被農業部批準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創新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體係”試驗項目。為此,這個市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著力探索破解誰來種地、誰來養殖等難題。
“怎麼種好、養好是深入推進農村改革面臨的課題。”宿州市副市長李朝暉說,經反復調研,宿州市2012年提出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即以“農業企業為龍頭、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的一體化緊密型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形式。
在宿州市碭山縣,強英鴨業產業化聯合體由安徽強英集團有限公司、20家養殖合作社和80余個家庭農場組成。目前,這個“聯合體”年出售鴨苗超3億只,帶動種、肉鴨養殖4000余戶。“企業開拓市場、提供貸款擔保和風險兜底,合作社提供服務,家庭農場按標準養殖。”“聯合體”負責人汪躍進談及各主體定位時說。
“量身打造”的扶持政策為“聯合體”發展保駕護航。秦岳峰表示,市財政每年安排現代農業專項資金2000萬元,從財政、金融、保險、設施生產、農機裝備等方面對“聯合體”建設給予扶持。同時整合涉農項目向“聯合體”傾斜,如安排5家“聯合體”服務主體實施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項目,落實項目資金600萬元等。
走訪中,“聯合體”各方通過簽訂生產服務合同、協議,確立農產品、生產資料和作業服務的買賣關係,形成三方共贏的交易聯結。在利益聯結機制作用下,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今年以來,公司帶動的新增農戶就超400戶。”汪躍進說,前年公司銷售16億元,去年增至22億元,“今年預計達30億元,公司明年準備上市”。
“作為利益共同體,‘聯合體’成員互惠互利才能共同發展。”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負責人李清武表示,淮河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農機資產650萬元,各類農業機械380臺套,為“聯合體”提供全程托管的農機作業服務。該合作社不僅是服務主體,也是“聯合體”資產融合的平臺,通過資產融合,使龍頭企業、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了更加緊密的聯結。
經過3年多的運行,“聯合體”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示范帶動能力日趨增強。目前,宿州市有195家農業企業、695個農民合作社、1271個家庭農場加入“聯合體”開展適度規模經營,“聯合體”經營土地面積達72.3萬畝,覆蓋了糧食生產、畜禽養殖、蔬菜水果、林木等各類農業主導產業,年產值達200億元以上,全市土地流轉率約達50%,比2012年“聯合體”創建前增長了37個百分點。
“‘聯合體’是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體係的創新。”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紅東調研後認為,這與中央“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精神契合,“聯合體”各主體發揮各自所長,破解了資金、技術、市場等諸多問題,順應了新常態下的“三農”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業轉型、農業產業做大做強,宿州市的探索值得借鑒。(完)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