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中藥材種植成寧夏精準扶貧的一條特色路徑

2016年08月09日 10:08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盛夏時節,在六盤山下的聯財鎮趙樓村,北山上成片的核桃樹、蘋果樹、梨樹,結滿果實,給人們一種鄉村生態經濟興旺的感覺。村民趙錦鵬流轉了1000畝山地發展特色經濟,如今果樹成林,林下藥材種植成效也初步顯現。趙錦鵬告訴記者:“在政府和科技人員的幫助下,以農養林、以藥養林,成為帶動農民脫貧的路徑。”

  這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扶貧、財政部門,積極推進精準扶貧工程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寧夏各縣(區)把精準扶貧攻堅規劃到村到戶,按照“一村一案”的要求,以村為單位,結合地域特點、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現狀,突出基礎設施、主導產業等重點,分別制訂了重點貧困村、示范村、“銷號村”和整鄉推進實施方案,將項目落實到村到戶,責任落實到單位到人。按照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確定扶貧對象,對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做到扶貧對象“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電子檔案”。

  寧夏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形成了優勢突出的藥用植物種質資源。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中藥材產業發展,將中藥材產業確定為自治區重點優勢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目前,全區人工種植中藥材面積為50萬畝,野生資源修復60萬畝,藥材總產量17萬噸,每年實現產值15.6億元。

  隆德縣通過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走產學研結合和規范化生產的路子,今年以來整合資金3.8億元,深入實施“兩個帶頭人”工程和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引導全縣6795戶貧困戶發展中藥材種植、養殖產業,轉移3800名貧困人口到產業園區和基地穩定就業,讓當地中藥材產業發展有資金、有技術、有人才。隆德藥材種植“百戶加工、千戶育苗、萬戶種植”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7.5萬畝,已建立萬畝以上林藥間作基地2個、千畝以上基地6個,初步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

  西吉縣偏城鄉雙羊套村經過實施“三定”精準扶貧,扶貧由“多點開花型向定點消除型、單兵作戰型向組團攻堅型、傳統輸血型向自我發展型”的轉變,大多數群眾建起了新房,收入顯著增加。“群眾住房建好了,村部蓋起來了,道路修通了,水壩加固了,300畝平臺地能灌溉了。”雙羊套村黨支部書記高佔高興地說。

  原州區林業局負責人介紹,該區將“脫貧銷號村”作為新一輪退耕還林的主戰場,並按照一手抓典型村建設,一手抓扶貧村脫貧的目標,使紅梅杏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枸杞種植達到2.6萬畝。同時,採取“企業+基地”模式,引進3家公司分別在張易南灣、何川康溝、寨洼、官廳張洪栽植油用牡丹2萬畝,帶動周邊群眾不出家門就地參與勞務用工,為1500名勞務人員直接創收300多萬元。在三營、黃鐸堡、頭營等鄉鎮,苗木企業流轉土地用作枸杞育苗5000畝,僅土地流轉一項使農民收入增收350余萬元,枸杞育苗業收入也將達6000萬元。

  據了解,六盤山區各市縣農業、扶貧和財政部門聯手,積極推進精準扶貧產業項目到戶,把扶貧資金“補”到戶、互助資金項目和“互助資金·千村信貸”項目資金“借”到戶、金融信貸資金“貸”到戶、貸款貼息資金“貼”到戶、保險“保”到戶,加快產業扶貧進程。今年推廣種植中藥材、苗木等特色種植4.8萬畝、設施與冷涼蔬菜0.7萬畝;補欄基礎母牛2.7萬頭、基礎母羊6.3萬只,建標準圈棚1.6萬棟。

  近日,自治區有關部門組成調研組,對中藥材產業發展調查後建議,精準扶貧,是一項係統工程。自治區應充分利用中醫藥悠久歷史,統籌謀劃現代中藥農業、中藥工業和中藥商業發展,培育優勢品種和精深加工大產品,打造特色優勢品牌,實現全產業鏈增值增效。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