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沒技術,單純的麥茬豆、豆茬麥,一年下來種地賺不了幾個錢。現在有了科技特派員,技術送到家門口,我種植的10畝線椒畝產1萬多斤,今年又賺了!”8月18日,在鄲城縣汲水鄉學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在賣辣椒的李長傑告訴記者。
據了解,汲水鄉目前已發展產業扶貧基地17家,僅辣椒種植面積就達3.6萬畝,每畝純收入3500元以上,帶動了840多戶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我們以特色產業為抓手,以科技特派員為紐帶,實施科技下鄉,不僅讓群眾口袋鼓起來,也讓腦袋活起來,使貧困群眾依靠科技穩定脫貧。”鄲城縣委書記羅文閣說。
土產品做成“洋產業”
“紅薯湯,紅薯饃,沒有紅薯不能活。”對于頓頓吃紅薯的苦日子,趙連升老人記憶猶新:“可是沒有想到,這幾年我竟然靠紅薯致了富。”
幫趙連升脫貧致富的天豫薯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發展訂單紅薯種植15萬畝,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紅薯全產業鏈龍頭企業,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真正把“土產品”做成了“洋產業”。
為提升產品競爭力,天豫薯業組織科研人員改進了15道工序,使淀粉純度提高到99.99%,刷新了國家標準。
在天豫薯業的示范帶動下,全縣農業科技創新勢頭良好,累計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家,建成脫毒紅薯、高淀粉玉米、高筋小麥、水果蔬菜等各類基地110萬畝,20萬戶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2.1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
家門口圓了“致富夢”
在縣城東部的產業集聚區內,入住的企業中有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建有1個院士工作站、2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3個省級以上研發中心,還承擔5項國家“863”計劃……擁有的科技創新項目更是不勝枚舉,淀粉糖生產研發、生物醫藥研發等均出自這里。
憑借科技的支撐,全縣食品、醫藥兩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5億元,利潤總額28億元,產業集聚區晉升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適應快速發展的需要,許多企業一邊在產業集聚區設立總部搞研發,一邊在鄉鎮設立鄉村車間擴大生產,吸引近2萬名群眾家門口就業。
送技術斬斷“窮根”
“我家的草莓畸形,花不開,怎麼辦呀?”正值草莓熱銷季節,可草莓種植戶丁敬連卻發現草莓產量一直下降。挂完電話不到半小時,縣植保站高級農技員高欽蘭就來到了丁敬連的草莓大棚,幫助解決問題。
像高欽蘭這樣的科技特派員在鄲城還有許多,為解決群眾的技術難題,該縣成立了由農技專家帶隊的糧食、果蔬、養殖、農機等科技服務組,堅持“有求必應、有困必解”,累計接受電話咨詢、現場指導3860多次,舉辦各類培訓班580場。
“我們將鼓勵更多的科技人員走進田間,為群眾提供個性化服務,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斬斷貧困根源,讓科技在精準脫貧中發揮更大作用。”鄲城縣縣長李全林說。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