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下午,陽光照耀在昌化江入海口。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楊柳村村民吳煥發,正弓著腰在自家的苦瓜地里播種。他身後的田野,呈現一片忙碌的景象:翻地、播種、施肥,雨過天晴,人們正抓緊恢復生產。
不只是楊柳村。行走在洪水退盡的昌江大地,處處生機勃發。農民在田野里播種育苗,漁民修繕船只揚帆出海……在20余萬名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路通了,水通了,電通了,全縣生產生活基本恢復正常。
8月14日至19日,受臺風“電母”帶來的持續強降雨影響,昌江全縣普降暴雨,平均降雨量達1017.8毫米,田地被淹沒,道路被衝毀,不少村莊一片汪洋。然而,僅僅一周過後,這片土地就恢復了生機。
不等不靠重播希望
楊柳村位于昌化江入海口附近,在此次洪澇災害中受災嚴重。其中,由于連接外界的唯一橋梁被洪水衝斷,這里一度成為“孤島”。
25日下午,記者再度來到楊柳村時,水毀的橋梁已修復通車,入村的道路幹凈整潔,村民們正在修繕排水溝。
村口附近的一片沙洲上,村民吳煥發正吆喝著耕牛犁地。兩個月前,吳煥發種了4畝苦瓜,眼看豐收在即,豈料來勢洶洶的洪水卷走了這一茬希望。洪水退去後,泡水後的苦瓜地藤蔓枯黃,苦瓜掉在泥巴里。吳煥發到縣城買回8瓶苦瓜種子,重新犁地播種。“不能坐等政府救濟,受災的人那麼多。”
海尾鎮高山塘村,8天前被洪水圍堵成澤國,村委會辦公樓水深2米。如今,這里已是另一番景象:村道打掃得幹幹凈凈,洪水衝來的垃圾被統一歸置到垃圾桶里,農戶們在果林里排水築堤,在瓜地里補種新苗,農業生產熱火朝天。
村民劉培傑今年種了30畝瓜菜,10多畝龍眼,此次臺風“電母”掠過,許多龍眼樹枝被折斷。目前劉培傑正謀劃著發展新產業,“光靠種植不行,我打算改種些蓮霧,在公路邊搞農業觀光採摘旅遊。”
基層幹部再當“領頭羊”
8月18日傍晚,海尾鎮沙地村低洼處的房屋遭遇洪水襲擊,陷入一片汪洋。洪水退去後,倒伏的樹木堵住了村莊道路。記者再次來到沙地村時,沙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恆仕正帶領村民清理倒伏的大樹、扶正被吹歪的小樹。
從早上8時幹到下午4時,樹枝拉走了18車,刀砍斷了兩把,對外的交通打通了,趙恆仕的手掌也磨出了幾個水泡。記者問他為什麼不向鎮里求援時,他說:“所有地方都受災了,村里能夠自己動手解決的,就不麻煩鎮里。”
趙恆仕原本是海口一家物流公司的高管。兩個月前村“兩委”選舉,他響應號召回村參選,最終高票當選。當他從縣委書記林東手里接過當選證書時,激動地說:“我一定以實際行動回報組織的信任,不負大家的期望!”
趙恆仕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暴雨襲來時,他帶領村幹部搶險救災,確保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關鍵時刻做群眾的“主心骨”;雲銷雨霽後,他積極組織村民生產自救,當好“領頭羊”。“最忙的時候,3天沒有洗澡換衣服。”
“今年6月,昌江86個村(社區)‘兩委’完成換屆選舉,新班子的履職能力、群眾認可度,在此次搶險救災中得到了很好的檢驗。”昌江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基層黨組織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將群眾緊緊團結在一起,是昌江戰勝洪澇災害、迅速恢復生產的關鍵。
互幫互助共渡難關
在海尾鎮三聯村西側,一條新鋪設的供水管道跨過排洪溝,直通昌江核電廠廠區。排洪溝護坡上,一處200多平方米的塌方如猛獸張開的血盆大口。這處塌方是8月18日在暴雨中出現的,直接導致昌江核電廠兩條供水管道中斷。
為盡快恢復供水,保證昌江核電廠正常運轉,相關部門決定重新選址鋪設一條供水管道。三聯村村民張祥光在接到村黨支部書記唐允奎的電話後,立即答應讓出林地。“企業為昌江發展作出了貢獻,關鍵時刻我們也應該支持他們。”張祥光說。
患難見真情。無論是在搶險救災還是恢復生產過程中,昌江黨員、幹部、群眾都互幫互助,團結一心。十月田鎮大芬水庫出現險情時,村民開來自家拖拉機運土,和部隊官兵、鄉鎮幹部一起連續奮戰7小時;公路局在搶通被塌方阻斷的道路時,王下鄉幹部群眾開來挖掘機,扛起鐵鍬、鋤頭,和公路局職工合力用最短的時間打通了道路。
“這次搶險救災和災後恢復中,最讓我感到高興和驕傲的是普通群眾、黨員幹部、人民子弟兵都充分動員起來了,大家擰成一股繩,戰勝了昌江近20年來最嚴重的洪澇災害。”林東說。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