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平臺智能農業監控係統,農作物缺什麼就補什麼,大旱之年產量不減反增;“精準灌溉”水肥一體化+互聯網,在任何有網絡的地方都能遠程管控農田,用水效率提高50%;與以色列合作,運用了空氣動力學的網室,既能減少蒸騰作用,也可抵禦17級臺風……近日,在徐聞縣舉辦的現代節水農業現場觀摩交流會上,徐聞農業頻頻“亮劍”,向各地賓客大“秀”了一把智能農業的技術優勢。
在正茂蔬菜公司的智能大棚內,幾臺“大風扇”旋轉著,田間插著的各式“盒子”燈光閃爍,乍看更像是工廠里的生產車間。這個智能農業“車間”投入運行後,可節約化肥50%,同時提高水利用率50%以上。“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控制係統能統一管理近300畝蔬菜。‘大風扇’是風機,用以自動降溫;塑料盒子是傳感器,通過6種傳感器反饋的實時數據,可隨時監控土壤狀態,遠程遙控大棚進行自動灌溉、補光、遮陽、施肥等。”工程師潘濤說:“這套係統可在電腦、手機或平板上應用,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在任何有網絡的地方,都能管控你的農田。”
在福民農業公司種植基地內,既不見幹農活的農民,更不見水管水渠。智能農田管理下的木瓜長勢喜人,在滴灌管網、雲端氣象站、360度攝像頭等智能設備的幫助下,用水用肥及人力投入大大減少,比傳統方式管理增產了50%。“以前400畝木瓜要26個人管理,應用‘雲’平臺智能農業監控係統後,只需四五個技術人員就可輕松搞定。”公司負責人邢溢瀧說,“過去給農作物施肥、澆水完全是由農民決定,這是傳統的種植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管理農田後,有針對性地自動灌溉施肥,真正做到了缺什麼就補什麼,遇到旱情也能實現穩產高產。”
為突破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限,把農民從傳統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中解放出來,幾代徐聞農民不斷努力探索。幾年前,從華南農業大學畢業的邢溢瀧自費到以色列攻關學習兩年,將國外高新節水技術及智能農田理念帶回國。“以色列尚能在沙漠上種菜,徐聞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壤等自然環境,如果能合理應用以色列的技術,我們農業生產效率肯定能得到提高。”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機械化、科技化、標準化、信息化、專業化正在成為徐聞縣不少種植基地的發展標準,各家農業公司紛紛設立了研究中心。“我們的智能農業係統50%是技術引進,50%是自主研發。”同樣是“80後”的正茂公司工程師潘濤坦言:“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提高,我們這套智能灌溉控制係統放在世界上已屬于頂尖水平,一點都不比以色列的差。”
徐聞縣農業局負責人表示,目前全縣種植業生產應用節水設施面積65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60%以上,節水農業初具規模,每年能節約農用水7000多萬立方米,節省化肥2萬噸以上。北運蔬菜應用節水技術後,畝產普遍翻一番;設施大棚每畝收益普遍達到1.5萬元,是露地栽培的兩倍。
據了解,徐聞縣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日照時間長,蒸發量大,素有“十年九旱,赤地千里”之稱。楊仕煌說,近年來,徐聞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重點發展智能農業。如今,缺水的歷史逐漸轉化成為智能節水技術的優勢,農產品產量質量逐年提高,曾經的“苦旱區”搖身一變成“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