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王念、張周來、徐海濤
在素有中國陸上“南大門”之稱的中越邊境城市廣西憑祥市,通過邊貿精準扶貧,不少貧困邊民如今搖身一變,成為越來越忙碌的“邊貿人”,正從國家優惠政策中享受到邊貿的“真實惠”。
來自沿邊村屯的男女老少頭戴遮陽帽,頂著烈日高溫在海關報驗大廳前排起長龍,一邊閒聊一邊等待著申報交易。申報查驗通過,一輛輛載貨面包車魚貫駛出停車場,大批來自越南等東盟國家的木薯、堅果、草藥等產品,由此踏上了發往全國各地的旅程。
這是記者近日在憑祥市友誼鎮浦寨互市貿易點看到的一幕。“每個人每天有8000元的額度,額度以內免稅。現在我們村里有五六百人經常來這里進貨做點生意,交貨後就有收入。”憑祥市友誼鎮卡鳳村邊民馬雪金說。
實際上,馬雪金還是近幾年才參與到互市貿易中的。地處祖國南疆的憑祥與越南諒山省接壤,邊境線長97公里,是我國通往東盟國家最大和最便捷的陸路口岸與通道,但長期以來受自然條件、交通不便、歷史原因等影響,沿邊地區貧困人口較多。
說起以前,馬雪金連連搖頭直言“太難了”。卡鳳村緊貼邊境,幾乎都是崇山峻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本地找工作不容易,年輕人紛紛離家外出務工。
“全村一共2300多人,最多的時候八九成的年輕人都出去了,村里冷冷清清。這幾年邊貿發展起來後,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不到10%了,越來越多的人回到了這個‘山旮旯’。”卡鳳村委會主任黃繼強說。
國家為了興邊富民推出互市貿易政策,先前將邊民互市免稅進口額度從3000元提高到8000元,2010年又對邊民互市進出口商品不予免稅清單進行調整,邊民互市貿易日益紅火。
憑祥市委書記邱明宏介紹,今年開始到2017年底憑祥市計劃減貧1.2萬人,10個貧困村要全部摘帽,大力發展邊民互市貿易正是當地探索的一條精準扶貧路子。目前憑祥已經成立海潤、金穗源等幾家邊貿合作社,每天參與互市貿易的邊民有6000多人。
海潤邊貿專業合作社是當地試點合作社之一,自2014年3月成立以來年交易額已突破3億元。合作社監事黃可權介紹,合作社為入社邊民提供從貸款到交易結算的全程服務。邊民社員參與互市貿易,每人每天可領取30元左右的補貼;有車輛的邊民每天有一兩百元運費收入;年終合作社另外拿出利潤總額的60%作為社員分紅。
相較以往,這類合作社讓邊民真正參與互市貿易過程,讓實惠真正裝進了邊民的口袋。“目前,合作社社員已由最初的25人發展壯大到1600多人,其中貧困戶社員約690人,佔比逾四成。”黃可權說。
家住卡鳳村關隘屯的78歲老人黃澤玉,兩個兒子已不在人世,獨自帶著孫女靠擺理發攤勉強生活,但隨著年歲漸高陷入困境。在得到幫扶加入邊貿合作社之後,這位老人今年預計將有1萬多元收入,年底即可實現脫貧。
“我們正加快完善專業市場,推進貿易加工園區建設,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憑祥市商務局副局長黃波說。目前主要從事互市產品加工的友誼關工業園已有部分企業投產,未來從憑祥友誼關工業園到寧明縣城將形成集中的貿易加工產業區。
憑祥市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6月,全市互市貿易進出口總值完成9.1億美元,同比增長11.79%。在全國外貿形勢依然嚴峻的背景下,憑祥市邊境互市貿易逆勢增長,在國家利好政策支持下呈現旺盛的發展勢頭。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