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守護著工業重鎮的殊譽;現在,念好青山綠水的生態“致富經”——
納溪:現代農業+全域旅遊的“納溪樣板”
“今天預計採摘1萬斤,晚上發往成都水果批發市場。”8月19日,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九色甜元”萬畝甜橙基地里,專業合作社的幾十名群眾正在忙著採摘最後的夏橙。
“九色田元”萬畝甜橙基地有1.2萬畝甜橙,通過農戶果園托管、肥水一體、營銷配送、互聯網+和體驗採摘等管護體制,鍛造合作社做強、公司增效、果農增收的新型農村經濟體。這只是“納溪樣板”——果蔬板塊的一個縮影。
實施現代農業如何保障項目的生命力?納溪區抓住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契機,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涉農資金整合打捆下達農業項目資金試點、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試點、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等工作,對集體土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含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房屋所有權和農村小型水利工程開展確權頒證工作,還權賦能,為農村資產轉化為資金奠定了基礎;然後圍繞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酒罐子、醋壇子、竹筒子、茶杯子這“七子經濟”,尋求擴規模、創效益,力求在特色上精益求精。
賦能權證改革 衍生蔬果寬度
“果子成熟的周末,果園里人山人海,客人根本接待不過來,最多的一天單鮮果就賣了11萬元。”花田酒地對外開放後,旅遊人流量急劇增長,大渡口鎮民強村的何生濤放棄在外經營了多年的產業,回到村里建果園,種植了玫瑰香、不知火、奧林達等10多個品種的橙子。
“人太多了,除了果園收入,農家樂的收入也非常可觀。” 隨著果園進入初採期,新的問題就出現在了何生濤的面前——專業合作社和農戶托管的一萬多畝甜橙基地的基礎設施改造、品種升級、果園標準化……一係列的問題,讓何生濤的頓感資金吃緊。
“2014年和2015年,通過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先後獲得2000多萬的銀行貸款。”何生濤是第一個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的受益人。“‘涉農打捆資金’又完成了部分生產便道、觀光棧道的建設,貸款的資金就可以重點放在營銷網絡、品牌推廣、品種結構調整上。”何生濤在油砂地上種起了果樹,把果農零散的柑橘林串聯成果園,讓閒置撂荒的山坡地變成了旅遊採摘的“金果地”。
“沒有這200萬,沃柑和映霜紅的引進就會滯後幾年。”明祖京已經在上馬鎮培育了楨楠、香樟等珍稀苗木及藤椒700余畝,農村產權抵押貸款試點項目讓其獲得了200萬的銀行貸款。“這樣我就可以繼續擴大經營,再增加200畝的核桃苗等優質水果苗培育基地。”
由于權證、土地收益等貸款改革,緩解現代農業投資的資金壓力,“果盤”、“菜籃”經濟效益明顯:10萬畝“中國香海桂花公園”的珍稀林木、“智慧三江”的萬畝果蔬基地和百億茶產業正如火如荼地推進,集觀光農業、採摘體驗、鄉村旅遊、農耕鄉愁于一體的新型農村發展綜合體正在成為川滇黔渝結合部市民的周末好去處。
凈化土地資源 催生產品高度
“鮮蓀40元,烤幹後每斤就能賣220元左右。” 8月9日,白節鎮回虎村的先立貴把剛從竹林里採摘的竹蓀送進烤房。
納溪區有竹林面積76.6萬畝,是著名的中國特色竹鄉。“納溪的竹資源,除了生產竹漿紙外,目前沒有其他有效的產業鏈條。”納溪區區長徐利介紹。“單一的產品受市場影響較大,一旦受外部市場的影響,將導致竹片價格一路下滑,除去砍伐和運輸成本,基本沒有剩余,無法讓綠色的林竹資源轉化成竹農的致富資本。”
于是,納溪區依托豐富的林竹資源,採取“深度加工——生產廢料——林下種養——回歸竹林”的“竹筒子”循環經濟模式,探索林竹經濟立體化經營,引進精品竹家具、竹工藝項目,發展林下雞、林下豬、竹蓀、木耳等輔助循環生態綠色產品,走出了一條“林竹結合、綜合利用、循環發展、農民增收”的路子。
“把加工竹筷、竹編、竹家具等竹產品後的廢棄竹屑、竹渣進行粉碎、消毒,然後接種培植成竹蓀、木耳、蘑菇菌種,將種菌殘留的菌包送進蚯蚓養殖場,養殖蚯蚓供給林下禽畜,最後剩余的渣土返回竹林,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奇竹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李理介紹。
“通過換種、輪作、休耕等物理模式,凈化普通農耕留在地里的化肥、農藥、抗生素及重金屬,實現糧食有機化。” 2015年,太山生態園成功與上海某貿易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每年為該貿易公司提供優質有機大米24萬斤。農莊主人徐嘉憶以600畝核心區為基地,輻射周邊3000畝農田,師從自然農法法則,依據生態循環體係,把現代經濟管理模式與傳統農業耕種有機地結合起來。
“玉米、蕎麥等雜糧喂養,保證8個月出欄。”白節鎮回虎村的陳錦永將房前的60畝楠竹林打起圍欄,喂養了1200羽山地烏骨雞。蚯蚓養殖場還沒有建起來,村民就用傳統的養殖模式在竹林中喂養土雞。“要保證出欄的都是優質土雞,只有收購農家的雜糧喂養。”納溪的“樂道子林下雞”已得到市場的認可,並且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證。
“要讓龍頭企業、專合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帶領著散戶去闖市場,只有在市場中成長、壯大起來的新型經營主體,才有能力帶著一方老百姓獲得更多的好處。” 讓企業、專合社、農戶擰成一股繩,生產種植有機綠色產品,形成生態農業經濟循環圈,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產出高質量的農產品,豐富高端農產品市場,實現有限土地的收益最大化。
新型復合農業 滋生供給側亮點
“南瓜剛採收完,現在準備開始播種豇豆。”9月2日,新樂鎮三江村的標準化蔬菜大棚里,工人正在忙著清理土地中的藤蔓,準備新一輪蔬菜的種植。
三江村是納溪區“智慧農業”的典范,溫室育秧、大棚栽種、光伏發電、污水凈化、遙感控溫、肥水一體化等現代農業科技聚集于此,鄉村民居、現代農業、生態旅遊等諸多元素嵌合出納溪新型復合農業。“農業不僅僅只是種地,還可以攜帶休閒、體驗、康養、科普和鄉愁記憶。開發這些復合功能,是現代農業的必然之路。”三江村支部書記劉勝超說出了自己的認識。
近年來,玩山戲水的鄉村休閒遊越來越受青睞,回歸田園正在成為城里人一種新時尚。
納溪依托航空與高速鏈接川滇黔渝的優勢,抓住時代的市場需求,利用農村閒置農房、撂荒土地及其他剩余資產,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盤活農村“七子經濟”落戶鄉村,讓遊客來此春賞花、秋採果、夏戲水、冬泡泉。
“產區變景區、產品變禮品、農房變客房。”新型復合農業試點以來,促進了區域內白酒、林業、茶業、果蔬、旅遊等一、二、三產業的聯動融合與整體提升。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花田酒地、智慧三江、香海桂花公園、九色甜元等多個農業復合點。其中,統籌城鄉片的“花田酒地”借力“中國酒鎮?酒莊”和全國建制鎮示范試點鎮的打造,成功融入白酒釀造、花卉種植、河谷漂流、酒莊博覽等新型業態,推動了“三化聯動”。鋪開這樣一張畫卷:遊客來到納溪,在花田酒地賞花之後,來到三江去採摘草莓和葡萄,然後入住平橋新村的農家樂,離開時帶點手工紅苕粉和酒莊的果酒……。
目前,“納溪樣板”正在圍繞“吃、住、行、遊、購、娛、賞、讀、悟”九大要素,形成了以花田酒地、智慧三江為代表的觀光休閒、清潔生產、生態養殖、農耕體驗等現代農旅結合的新產品,迎接著蜂擁而至的各地遊客。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