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河北尚義縣以“打捆”模式打造美麗鄉村

2016年09月14日 17: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轉發 打印

  新華社石家莊9月12日電(記者白林)通過打造以窯洞式農家旅遊為品牌的“最美鄉村”,河北尚義縣南壕塹鎮十三號村村民開始告別貧困。

  整齊的道邊楊樹,雅致的太陽能路燈,寬敞的水泥道路,青磚紅窗、造型別致的窯洞,加上背靠青山綠水的獨特位置,而今的十三號村,猶如一幅山水畫。

  去年以來,該村採取閒置土地捆綁開發、涉農資金捆綁使用、農村留守人員捆綁配置的“打捆”模式優化配置資源、資本、勞動力三大要素,發展以窯洞主題酒店為特色的鄉村旅遊產業,實現現代農業、美麗鄉村、脫貧攻堅、山區綜合開發、發展鄉村旅遊“五位一體”,把一個基礎落後的貧困村,初步建成了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特色鮮明、旅遊興盛的美麗鄉村。

  十三號村位于大山深處,交通不便,靠天吃飯,長期以來,村民們經營著坡梁薄田,幾乎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村支部書記姜萬河介紹,村里常住人口不足全村人口的一半,無人居住、房屋閒置破損的宅基地佔7成多,撂荒耕地佔全村耕地面積一半。

  尚義縣委書記冀曉東說,十三號村盡管整體落後,但植被良好,景色秀麗,自然稟賦優越,“只要做好調整文章,就能夠有效解放生產力。”

  首先,將農村閒置土地捆綁開發,變“死資源”為“活資產”。村里將閒置的38戶農宅庭院作為入股對象,成立了農宅合作社,整理出連片宅基地,拆舊建新、統一建起具有農家特色的窯洞賓館53個。新建窯洞房屋對應宅基地戶主,產權全部落實到戶。還把10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引進藥材企業、打造現代農業園區。

  同時,將涉農及扶貧資金捆綁使用,變“胡椒面”為“組合拳”。該村編制了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所有涉農項目及扶貧資金圍繞規劃整合使用。扶貧項目、危房改造、改廚改廁等對戶資金完全兌付到戶,戶主再分別支付建設費用。村里還成立了種植合作社和養殖合作社,農戶以國家給的 5000元扶貧款入股。

  其次,將農村不同勞動力捆綁配置,變“自主謀”為“按需分”。美麗鄉村建設將村民資源進行有效配置,農宅、種植、養殖3個合作社基本覆蓋了全村人員,實現了戶戶有股權,人人有收益。村民真正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建設美麗鄉村的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激發。

  十三號村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資產化,與扶貧資金、各項對戶惠農資金相疊加,使所有貧困戶都具備了股份合作、聯合創業的資本,成為窯洞酒店或養殖、種植園區的股東,實現扶貧對象全覆蓋。

  60歲的村民董文軍對記者說:“我家的老房子是土坯房、快塌了,早就搬到兒子家里去住了。生活就靠種地,沒有現金收入。村里去年成立農宅合作社,拆了我的危房,換成了兩間窯洞賓館,從此改變了我的生活。如今,我有兩個窯洞可收分紅,平時就在村里打掃衛生、種樹、看護藥材基地。

  據了解,對于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十三號村則通過股權分紅收益、社會保障兜底、集體收入等予以補貼。

  十三號村旅遊發展剛剛起步,今年將進一步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拓展旅遊功能。“建設美麗鄉村,根本是立起富民產業。”冀曉東說。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