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寒潮,在樹上“越冬”的晚熟柑橘就大量落果;快採收時,有的晚熟柑橘外表光鮮,里面卻已幹枯。昨日,記者從市農技推廣總站獲悉,這些多年來一度困擾晚熟柑橘產業發展的難題,已被重慶市攻破,其技術已在全國晚熟柑橘主產區得到廣泛應用,為果農增收204.7億元。這一“晚熟柑橘落果和枯水的形成機制及防控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成果,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重慶市三峽庫區秋冬無凍害,是世界晚熟柑橘的優勢種植區。從2007年起,重慶市為避開與全國中熟產品“爭鋒”,大力發展晚熟柑橘。就在庫區果農看到增收希望時,落果與枯水卻成了產業發展的“攔路虎”。巫山縣大昌鎮渝特果業負責人唐良煥表示,寒潮一來,70%的果實要自動掉落,而枯水則嚴重影響了果實品質,一度導致許多農戶不敢、不願種晚熟柑橘。
為此,國家農業部、科技部、國務院三建委以及重慶市拿出上億元,由市農技推廣總站專家牽頭,集合了西南大學、中國農科院柑橘研究所等機構的專家,對這些“瓶頸”進行項目攻關。隨後幾年內,由市農技推廣總站專家牽頭的項目組,陸續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項,研發出高新技術產品兩項,其中被農業部列為主推技術的有兩項,基本破解了落果與枯水這兩大晚熟柑橘產業發展中的難題。
近日,受市科委委托,由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等機構的十多名國內外專家組成的評價小組,對這一項目進行了科學技術成果評價。
評價小組認為:該項目成果通過大量前期工作,分析出缺鉀和缺鋅分別是導致晚熟柑橘冬季落果和果實枯水的重要原因,並以此發明晚熟柑橘保果防落、防枯水新技術,同時集成測土測葉綜合診斷施肥、果園覆膜、熏煙防霜、開溝排水除澇防落等農藝措施,係統攻克了越冬柑橘落果枯水的瓶頸難題,使晚熟臍橙、雜柑等熟期延續至翌年2至6月,檸檬實現一年四季開花結果,最終實現了中國鮮食柑橘能周年成熟上市的產業發展夙願,有效解決了柑橘季產年銷難題,項目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幾年來,該項目成果陸續運用于我市和湖北、廣西等地的晚熟柑橘產區,成效明顯。目前,全國晚熟柑橘種植總面積達到269萬畝,規模躍居世界首位;大面積越冬落果率由2010年的30%至70%,降至現在的1%至5%;易枯水晚熟品種的果實枯水率由當時的30%左右,下降到現在的5%以下,核心示范基地實現無枯水,果品產量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據統計,目前該項目技術已在我國累計推廣1012萬畝,幫助果農增收204.7億元。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