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吉林合作社新米“搶鮮”上市

2016年10月08日 09:46 來源:長春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秋日的午後,燦爛的陽光灑滿田野。九臺區龍嘉鎮的稻田里,金燦燦的水稻隨風搖曳,傳遞著豐收的喜悅。層層稻浪中,有一塊稻田分外顯眼——這里已是空空蕩蕩,只留下整齊的稻茬。

  “這片地是我們種的早稻,已經收完了!”九臺區康達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彩霞驕傲地說,合作社2016年種了100公頃水稻,其中有50公頃早稻,“9月上旬就陸續收割了,比普通水稻早了十幾天。現在,我們的新米已經上市了!”

  康達合作社的水稻為什麼收得這麼早?李大姐說,除了選用早熟品種外,“更主要的是技術。合作社種植的有機早稻採用覆膜栽培技術,就是在插秧時將稻苗移栽到有地膜覆蓋的水田里,這樣有助于提高地溫,促進水稻生長,延長營養生長期,讓水稻早成熟。”

  覆膜栽培讓早稻“贏在起跑線”,而田間管理中的綠色防控技術則保證了水稻的品質。“我們在防治病蟲害時沒用一點農藥,用的是太陽能殺蟲燈。”李大姐介紹,通過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擊殺害蟲,不僅效率高,而且綠色環保。

  在李大姐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康達合作社的廠房。加工車間里,烘幹機、水稻脫粒機正在緊張作業。伴著機器的轟鳴,一粒粒雪白晶瑩的大米從出米口傾瀉而出。

  “這些都是昨天收割的水稻,很快就運來加工了。”李大姐抓起一把大米,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廠房院子里,工人們將一袋袋新米搬上貨車,運往全國各地。“我們還沒收的時候就有很多人預訂了。”李大姐說,合作社的新米走高端市場,每公斤最貴賣到90多元,最便宜也要36元,即便如此,仍有眾多消費者搶著“嘗鮮”,領略這醇香的稻米帶來的口福,“我們每天都要往外地發兩三噸新米,最遠賣到了廣東,現在外地人越來越認咱們長春大米了,明年我們準備再多種些水稻。”李大姐信心滿滿地說。

  2016年,長春市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7萬公頃。眼下,各地水稻收割將陸續開始,稻農們期待著又一場大豐收。

  近年來,長春大米的知名度、競爭力不斷提升。從2014年開始,長春市大手筆推進長春大米品牌建設,憑借自然優勢、品質優勢、文化優勢,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等20個中心城市強力推介長春大米。經過兩年多的宣傳推介,長春大米已從“養在深閨人未識”成長為“中國名米”。2015年8月,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長春市“中國優質粳米之都”稱號。如今,長春大米不僅在全國熱銷,還遠銷日本、韓國、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

[責任編輯:劉暢]

相關閱讀: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