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市場、政策和效益,通過調結構、轉方式、提質量發展生豬產業,促進糧變肉過腹增值、過腹增收。記者在綏化市了解到,該市積極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通過著力推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大力發展生豬產業,把高品質、高附加值產品供應端打造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
調結構生豬養殖小變大
綏化市的生豬養殖傳統由來已久,為打造高品質高附加值生豬產品供應端,綏化市在積極調整養殖方式,加快推動由分散、小規模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轉變的同時,還著力實施“精養工程”,推動傳統粗放型飼養向良種化設施化精細化飼養轉變。讓生豬養殖“從小變大”、“從粗變精”。
通過創新生產經營模式、鼓勵能人帶動、引進工商或民間資本投入建養殖園區、發展養殖大場大戶等途徑,綏化市打破了傳統家家戶戶普養的小規模養殖方式,建設了一批畜牧科技示范園區和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堅持把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作為生豬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截至目前,綏化市已建成生豬畜牧科技示范園區39個、國家級生豬標準化示范場7個、生豬養殖小區103個、規模養殖場3289個、專業戶8795個。在今年“兩牛一豬”項目申報上,兩批申報33個場167個建設單元,每單元存欄能繁母豬150頭、存欄生豬1500頭、年出欄3000頭。隨著規模化的實現,生豬養殖專業化、現代化管理水平也不斷提高,不但增強了抵禦市場和疫病風險的能力,還實現了規模效益,標準化養殖場出欄生豬每公斤售價比市場價高出0.5元左右。
在“精養”方面,綏化市通過強化科技支撐和裝備改善,不斷增強生豬產業競爭力。在肇東正邦福水養殖場,記者看到整個養殖場全部採用智能化全自動管理。根據電子檔案,係統自動為不同類別不同發育階段種豬配制不同的科學飼料;豬舍飲水自動化,防疫滅病採用程序化免疫;通過科技精養,該養殖場生豬飼養周期平均可縮短10~15天,每頭育肥豬平均多盈利約100元。
在現代種業建設上,綏化市實施生豬遺傳改良計劃,大力興建種豬場和種豬擴繁場,大幅度提高生豬生產性能。目前全市建成國家級保種場1個,省級種豬場12個,市級種豬場23個。在品種改良上,綏化市全面推廣、普及了鮮精人工授精技術,杜長大和杜長民三元雜交技術,擴大了良種豬配種率,使綏化市生豬“三元”化標準率達到75%以上。與此同時,綏化市還大力開展科技培訓。每年舉辦生豬培訓班100期以上,培訓人員近2萬人(次),使每個養殖場(戶)都有一名養殖“明白人”。
通過一係列舉措,目前綏化市生豬出欄周期已由原來的6個半月縮短到5個半月,出欄率提高到145%,料肉比提高到2.5~2.8:1。
轉方式新型主體壯大龍頭
為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加快推動生豬生產由單體生產經營向組織化多元化合作化發展轉變,綏化市積極鼓勵、引導和支持養殖戶走合作化經營發展之路,全力推進“公司+農戶”和“龍頭企業+專合社+基地+農戶”等新型養殖經營主體發展。2015年,全市生豬生產合作社491個,入社會員1.1萬人,出欄生豬125萬頭。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不但化解了市場風險,更提高了生豬生產合作化、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
在綏化市金達牧業有限公司記者了解到,該公司組建了金達“無抗”養豬合作社,結合當地實際提出了“501”養豬模式,即每個養豬戶,養二元基礎母豬50頭,不養公豬,自繁自育,年出欄1000頭商品豬,年純收入可達10萬元。
畜牧產業可關聯食品、飼料、毛紡等多個行業,鏈條長、增值空間大。為此綏化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加快企業改造升級,壯大龍頭企業,從而加快推動初級粗淺生豬傳統加工向產業化品牌化市場化精深加工轉變。截至目前,綏化市已相繼引進了肇東寶迪、望奎雙匯北大荒和青岡長林、北林大眾等大型屠宰加工企業,使綏化市生豬屠宰加工企業達到10家,形成了年可屠宰加工生豬1050萬頭的產業鏈條,綜合加工能力居全省前列。生產的產品開始向高附加值、品牌化方向發展,實現從原字號屠宰分割向生產加工熟食和高精尖、名優特、高附加值產品上轉型升級。
在望奎雙匯北大荒食品有限公司記者了解到,該公司著眼國內外市場,通過引進當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生豬屠宰、分割加工生產線進行豬肉產品的改造和精深加工,生產出近百種分割冷鮮肉和熟食制品等產品群,可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目前年產值已由2013年的16.8億元提高到18億元,上繳利稅也由0.58億元提高到0.61億元。
提質量精產巧銷促增值
養得好,加工好,關鍵還要賣得好。綏化市通過大力發展冷鏈物流、直供直銷、電子交易、期貨、網購、“互聯網+”等新業態,活化市場流通,進一步擴寬生豬及其產品銷售渠道。實現了由以內銷為主向內外結合拓展外埠市場發展的轉變。
2015年綏化市外銷生豬285萬頭,望奎、北林、肇東、蘭西、安達、青岡和海倫7個縣(市、區)均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蘭西是“東北民豬之鄉”;望奎被確定為國家瘦肉型生豬生產基地;海倫、望奎、肇東則是國家生豬優勢區。以寒地黑土綠色、有機生豬為主的銷售網絡已擴展到全國許多大中城市,生豬冷鮮肉對俄出口的大門已經打開,這些已經逐步成為綏化市生豬產業經濟發展的主流。
望奎、北林、蘭西等市縣探索實踐了生豬中遠期交易、現貨電子交易等方式,共開設生豬電子交易賬戶185戶,參與挂牌交易的有76戶。望奎雙匯北大荒在全國全省率先獲得了冷鮮豬肉的對俄出口權,已出口豬肉5942噸,打破了十三年來我國一直沒有對俄出口豬肉的限制,標志著綏化的生豬產品已開始邁入國際市場。
在望奎縣牧純種養業家庭農場,“私人定制”的銷售模式已成功與北京的110個家庭簽訂了套餐合同,每個家庭1頭豬、10只雞、4只鵝、4只鴨、一畝自由選擇種植品類的私家小菜園,按照每家私人定制套餐5000元標準,僅此一項實現純利20萬元以上。該農場還開設了兩家黑豬肉專賣店,在哈爾濱和北京設立了社區銷售代理商,通過社區微信平臺定制銷售,走出了一條創新銷售的新路子。
市場觸角的延伸,擴寬了綏化市生豬銷售渠道,擴大了生豬外銷量,更帶動了綏化市生豬上下遊產業鏈的全面升級。2015年末,該市生豬飼養量達1177萬頭,佔全省飼養總量的1/5;可繁母豬存欄62.3萬頭,豬肉產量52萬噸,生豬飼養量和商品量居全省首位;年轉化玉米等糧食作物40多億斤,生豬產業創產值160多億元,佔畜牧業產值的40%以上。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