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貴州:茶產業創造“綠色奇跡”

2016年10月17日 15:05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圖為湄潭縣茶園

  舉全省之力,貴州茶產業在全國創造了一係列“奇跡”:僅用9年,便發展成為中國綠茶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茶園面積從當初的102萬畝增加700萬畝,連續三年成為全國茶園面積第一;全省注冊的茶葉加工企業及合作社從當初的600多家到現在的近3000家,而且這些茶企在機械化、清潔化、現代化程度均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近日,記者走進茶區,感受著茶區的變化。

   茶農抬頭,展望市場一片天

  從親手種茶到收購茶青、加工制茶,從事茶產業十多年的景林波目前除了擁有自己的茶葉公司外,還建起了佔地近6畝的制茶作坊。價值200多萬的農家樂山莊也在年初開門迎客,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這種靠零售和批發為主的茶生意並不能讓這位30來歲的年輕人感到滿意。

  湄潭縣是貴州的主要茶產區,種植面積達到50多萬畝,2014年茶葉綜合收入超過30億元。作為湄潭縣茶產業、茶文化的源頭,核桃壩村更是“因茶而興”,全村1萬多畝茶園,868戶村民家家戶戶種茶或加工茶,早就名揚“茶界”的核桃壩茶葉更是被浙江、安徽一帶的茶商大量收購。2015年,當地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6000元,生活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但慢慢地,越來越多的茶農不再滿足于做產業鏈條中利潤最少的一環。網絡成了核桃壩村茶農們拉近與市場距離的“利器”。

  “我們可以發揮線下體驗、線上購買的這種模式……”從去年年底開始,茶農劉聲彥就一直忙著面試電子商務應聘者,為自己的蕓香茶葉品牌進行網絡推廣。

  “我們開發了微信訂閱號、服務號,傳送我們蕓香的相關的資訊,而且在這個美文美圖的搭配當中,也會形成一個直擊心靈的影響。他也會去傳播,讓更多的人知曉,那麼就增加了整個蕓香乃至于核桃壩、湄潭的影響力。”劉聲彥說。

  目前,核桃壩村已有幾十家企業在天貓、京東等大型電商建立了自己的網絡銷售渠道,銷售額逐年提高。村里的茶農還想到了打組合拳的辦法。茶農劉澤遠正在聯合村里的茶葉加工大戶,成立一家茶葉“聚集公司”,實現不相互壓價、不讓茶商賒賬等運作模式,以此解決投資成本少、資金回籠慢等經營困境。

  從“低頭種茶”到“抬頭看天”,茶農們的眼光不再只局限在自家的茶園里。然而,想要唱好“茶葉”這出戲,少不了政府搭好臺。湄潭縣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程升國介紹,縣里每年都會帶領大批茶農、生產企業參加國內的十多次農產品交易會、茶葉博覽會等尋找商機。接下來,他們還將順應潮流,給茶農們的“電商熱”再加把火。

  科技助力,制茶步入現代化

  “經常抬茶葉就會起那個繭,還有如果是紅茶結塊的話手也會變成紅色。”在貴州貴茶有限公司的茶葉加工車間里,樊艷回憶起了這雙手曾經遭受的“磨難”。20歲的樊艷在2013年進入茶廠加工茶葉,從炒青、揉捻、塑形到包裝,繁雜的工序基本需要人工或者操作單機完成,手上長繭、染色不說,茶青一多,一個班次的十幾個人就得熬出黑眼圈。

  “那邊茶葉多的話有時候做到天亮,十幾個人都要22個小時。而且做出來的茶葉也就兩三百斤。這邊的話四五個人就可以把這條線從頭看到尾,如果是做22個小時的話可以有1000斤,輕松很多。”

  樊艷口中輕松很多的“這邊”,就是2014年投入使用首套國產茶葉自動化流水線加工設備的新車間。現在,樊艷每天進到車間只需要拉上電閘,送進加工口的茶青經過連續不斷的攤青、殺青、揉捻、造型、拼配等環節後,再次出來見人時已經變身成加工好的成品茶。

  這樣的改變不僅讓樊艷工作輕松,也讓公司運作開源節流。以過去加工一噸茶青需要十五個工人為例,貴州貴茶公司質量部經理韋勇算了這樣一筆賬。

  “一個人工資現在最低要2500,現在至少節約十個人,一年就可以節約三十萬。現在能夠把競爭力提高到91%,每一噸都可以增加8000塊錢的收入,每年的話可以增加48萬。”貴茶公司員工韋勇說。實際上,前兩年貴茶公司就曾先後從日本引進了兩條自動化生產線,花費超過5000萬。巨額的成本並不是每一家貴州茶企都能承受。于是,貴州貴茶公司旗下的貴州賜力茶葉機械有限公司通過兩年研發,生產出了這套貴州首臺自主研發的茶葉自動化流水線加工設備,造價600多萬,單套日產可達800公斤幹茶,與老式加工設備相比,效率提高近十倍,品質要比人工加工穩定且達標率高。

  “面積上來了,產量起來了,企業產能、技術和裝備水平提升的步伐也勢必要加快,這是貴州從茶葉種植大省向茶葉強省轉變的重要一環。”貴州省農委常務副主任胡繼承說。借力機械化,貴州茶葉正在通往“標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綠色生態與經濟效益相得益彰

  一組數據告訴您貴州在茶葉質量安全方面做了些什麼:全省完成綠色生態防控示范面積136.7萬畝,在全國率先禁用水溶性農藥及草甘膦,堅決把所有危害茶葉質量安全的可能性扼殺在搖籃中。

  行走茶區,總能聽到茶農這樣的訴說:茶葉帶給我們巨大的經濟效益,我們必須好愛護好它。樸實的話語透露出他們愛茶護茶的信念。

  鳳岡縣連幫林茶農民專業合作社宣傳督察組隊長張雪丹從事巡邏三年,在他看來,這幾年茶農們的意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統一農用物資採購、有機肥施用、生物農藥噴灑、茶青市場管理、茶青採摘標準的統一不僅是措施和手段,更是他們保護這一方凈土的根基所在。

  好茶是加工出來的,貴州茶清潔化的加工模式、茶青到茶葉全程不落地的加工程序已毋庸置疑,“做幹凈人、掙幹凈錢、賣幹凈茶”已成為貴州茶葉生產商們不言而喻遵循的準則。

  歐盟標準,是國際上最難通過的茶葉標準,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有可能讓一批茶葉全軍覆沒。“不能讓任何有可能達不到歐盟標準的茶葉被我們生產出來,因為生產一斤就意味著浪費一斤。”余慶縣鳳香苑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興說得的斬釘截鐵。

  貴州高原春雪有機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蘭東,在湄潭縣抄樂鎮和興隆鎮擁有5000多畝茶園,以踏實做茶為原則的他在當地已成為赫赫有名的人物。很多人敬他,亦怕他。

  “如果我們這一片的茶葉有一家不合格,全部茶青他都不收購了。”核桃壩村民汪慶學最近幾年做茶最深的體會就在于此。

  “貴州綠茶,是可以自由呼吸的茶。貴州茶是健康、綠色、有生命的。”胡繼承說。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