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內蒙古赤峰大廟鎮:藥材種植綠了荒山富了農家

2016年10月20日 16:57 來源:赤峰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以前,我們種植傳統農作物,效益很低,現在改種黨參、桔梗、沙參、柴胡、防風等中藥材,收益比種莊稼翻了好幾倍。”談到種植中藥材產業的效益,松山區大廟鎮劉營子村的村民們露出了滿意的表情。今年,大廟鎮劉營子村種植中藥材喜獲豐收,700多畝的黨參、桔梗、沙參、柴胡、防風等中藥材進入採收、晾曬、烘烤、銷售旺季,種植戶人均增收4000多元,是種植大田作物的七八倍,種植中藥材成為該地區農民加速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近年來,大廟鎮搶抓機遇,大力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中藥材種植為龍頭,現已發展黨參、桔梗、沙參、柴胡、防風等中藥材種植達5000畝,種植戶人均增收4000余元。

  大廟鎮黨委、政府依托得天獨厚的山地資源,利用國家退耕還林和農業綜合開發的優惠政策,按照“科技先行、大戶帶動、嚴抓細管、租賃經營”的原則,引導農民利用廣闊的山地資源大做中藥材種植文章,立志把千畝荒土變成財源滾滾的“綠色銀行”。大廟鎮在推進現代遠程教育站點發展過程中,把遠程教育終端點建立在產業基地和協會合作組織里,為農民學習技術技能、了解市場信息開辟了快捷通道。

  “像我們這個年齡出去打工也沒人用,我們兩口子在家種了10畝藥材,一年下來也能掙上7萬多元,不比在外打工差。”劉營子村村民王玉高興地說。

  看到別人種藥材都掙了錢,其他村民也不甘落後,踴躍投資種藥材也發起了“藥財”。 原來的藥材種植都是農戶自發的、零散的、小規模的種植模式,通過組織引導後將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成規模的發展, 目前有的村已經建立了藥材合作社,積極為農民解決銷售問題。

  中藥材的大面積種植,改變了大廟鎮過去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催綠了荒山荒坡,保護了自然環境,而且推動了大廟鎮中藥材生產的蓬勃發展,使上百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了有序轉移。據專家估算,該鎮藥材年產值已超過2000萬元。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