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張斌、陳晨
“不是我自誇,我種的黃瓜就是好,批發商都認準我‘沒牙老漢’的瓜。”63歲的許左峰個頭不高,牙齒沒剩幾顆,卻在吳起白豹鎮大名鼎鼎。每當鄉親為銷路發愁時,許老漢早已高價售空,回家抽旱煙去了。
“沒啥秘訣,就是要舍得換品種,舍得施油渣,舍得讓田地休整,笨辦法種瓜行不通嘍,現在幹啥不都講究個科學嘛!”作為白豹鎮“技術扶貧”的代表,沒讀過幾年書的許左峰不但把黃瓜銷往臨近的甘肅華池縣,還在當地樹立起了自己的品牌。
許左峰家住陜甘兩省交界處的吳起縣白豹鎮。作為中央紅軍長徵勝利落腳地的陜西吳起,曾經一度背靠石油產業躋身全國百強縣,在距離吳起縣城45公里的白豹鎮山頭上,至今還留有不少採油的“磕頭蟲”。
事實上,石油經濟也曾讓這里的村民生活富庶。“這兒曾經是一個咖啡店,隔壁是KTV,這家原來還開著飯店,消費高著呢!”在當地司機宗毅的指引下,記者勉強從已經關門歇業、字跡未掉的招牌上想象著山坳之間白豹鎮街道舊時的繁華。
近年來,伴隨“黑色經濟”不景氣,白豹鎮也曾一度陷入人窮山荒的境地。“以前靠著石油,領著補貼,鎮上人生活比較滋潤,但逐漸養成了不少陋習,挪不動腿,幹不動活,生了‘懶病’。”白豹鎮鎮長梁學傑說,“不少種植戶觀念也落後,不換品種,不擴規模,種著‘懶莊稼’,勉強維持溫飽,可是遇到大事往往捉襟見肘,拿不出錢來。”
“其實,相比于吳起其他鄉鎮,白豹鎮由于緯度較高,雨量充沛,氣溫適宜,土地肥沃,比較適合發展種植業。”梁學傑告訴記者,“只要村民能治好‘懶病’動起來,科學種植,脫貧不是問題,致富也指日可待。”
于是,下鄉植觀念,扶智拔窮根,成為白豹鎮政府的工作重點。黨員代表、駐村幹部、政策宣講團、技術指導員等先後進村入戶,閉塞的鄉村逐漸多了熟面孔,多了勤快人,少了懶惰漢,多了巧匠人,少了蠻勞力。不少幹部還帶頭在村里搞養殖、建大棚,給群眾做示范。
在白豹鎮白豹村,由5名黨員帶頭建設的32座日光溫室大棚順著坡地依次排開,頗有氣勢。“初建大棚時,我們心里也沒底,都在觀望,多虧村里幹部給我們帶了好頭,還派來技術員,現在村民都開始積極下地,充滿幹勁兒。”望著自己長勢正好的兩棚黃瓜,村民邊志會充滿希望。
“以前我們是‘石油村’,徵地補償了些錢,日子也不錯,可是只花不賺也不是長久之計。”58歲的佛店洼村村民楊生枝說,“現在我在坡地上種了50多畝蘋果,雖然還是小樹苗,但是挂果後收益肯定不錯,這是個長久項目,現在靠雙手勞動致富,雖然每天忙些,可是心里踏實得很。”
白豹鎮黨委副書記高原說:“要富口袋,先富腦袋,只有讓村民們改掉陋習,重新鼓起幹勁兒,養成科學種植的習慣,才能徹底拔掉窮根,不再返貧。”
此外,鎮政府還協調水利部門,在新建的田壟上配備了水利設施,在大棚邊修築了硬質水泥路面提供便利。“這些設備都由政府埋單,為的就是讓群眾心里底氣更足,積極性更高,形成帶動作用,徹底拔掉窮根,加速脫貧致富步伐。”高原說。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