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海南屯昌:循環農業“轉”出脫貧新路

2016年11月16日 10:53 來源:海南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屯昌縣坡心鎮關朗村,150畝的田洋里管道密布,濃濃的肥水從養殖場流出,經過沼氣池後,進入田間,滋養著瓜菜。曾經的污染源,現今變成了“寶貝疙瘩”,專家稱為生態循環農業,而農民稱其為“轉著圈掙錢”。

  “農業成本高、利潤薄、風險大,‘豬-沼-菜’轉了一個圈,節省了成本、提高了利潤,而且還保護了生態。”關朗村光明瓜菜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劉春光說,合作社里8家貧困戶也嘗到了甜頭。

  鋪開屯昌生態循環農業地圖,這種“轉著圈”的養殖小區,密密麻麻分布在全縣8個鄉鎮。在政府的扶持下,通過“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貧困戶”等模式,既帶動貧困戶脫貧,也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實現雙贏。

  污染與發展“脫鉤”

  處于丘陵地帶的屯昌,有著良好的自然資源,當地農民過著相對殷實的生活。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資源環境約束壓力日益增大、農業效益受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擠壓等挑戰,農民、特別是貧困戶如何增加收入,是擺在當地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屯昌縣委書記田志強說,屯昌農業存在的種種問題,歸納起來就是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環境呼喚生態農業,市場也呼喚生態農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屯昌農業的唯一路徑。”

  作為養殖大縣和瓜菜大縣,屯昌建設生態循環養殖小區,將畜禽糞便“變廢為寶”,沼氣發電、沼液作肥,解決畜牧業污染和耕地質量下降問題,也提高了農產品質量,改善農業供給。

  “用沼液澆灌,可以節省一半的肥料。”劉春光站在被沼液滋養的田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比如種苦瓜,以前需要2000元/畝的肥料,而現在只需1000元/畝,並且沼液養地,地肥了,苦瓜的產量和質量雙提高;而農作物成熟之後的廢棄根莖再喂食畜禽,又減少飼料使用。“兩減兩增,中間多出來的就是利潤。”

  目前,屯昌全縣畜禽規模養殖場排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50%以上,年沼液沼渣利用量11萬噸。政府補貼帶動貧困戶的林下養殖小區40個、農村生態養殖小區117個,已帶動貧困戶380戶,以“龍頭企業+貧困戶”的模式引導20個生態循環養殖小區,帶動440戶貧困戶發展。

  產業與扶貧雙贏

  屯昌縣西昌鎮大顏村,溫暖的晨光穿過橡膠樹葉間的空隙,一縷縷灑滿林間,1000多只小雞在林間的雞棚里嘰嘰喳喳,鳴叫著村里莫信儒的冀望。莫信儒一家7口,長期依賴300株橡膠樹,膠價低迷,讓這位上有老下有小的頂梁柱一度驚慌失措。

  莫信儒說,種苗政府扶持,飼料、技術和銷售公司負責,我們只需提供土地和勞動力。“每批養殖4個月後公司回收,一年可以養3批1800只,每只純利潤6元,就有近萬元左右的純收入。”

  “發幾只雞、兩頭牛或者兩頭豬的扶貧方式不可持續,如果滯銷反而給貧困戶增加負擔。”屯昌縣副縣長蔡積東說,屯昌有許多特色農產品,但是一直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化,導致效益偏低,而其中關鍵因素就是散小亂,各家各戶單打獨鬥、難成氣候。

  因此,屯昌縣改變扶貧思路,利用企業與合作社的優勢,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將分散的扶貧種苗“連接”起來,實現標準化種養、產業化經營。以香雞為例,屯昌劃出部分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用于雞舍建設補貼,用扶貧資金採購香雞種苗,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發展,爭取5年後形成年出欄量達1000萬只的屯昌香雞產業。

  蔡積東介紹,屯昌因地制宜扶持發展屯昌黑豬、黑山羊、特色瓜菜等產業,在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同時,也促進了產業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輸血與造血結合

  產業扶貧,關鍵在于勞動力。某地扶貧曾出現一件尷尬的事:貧困戶因為缺少勞動力和養殖技術,將扶貧種苗退回政府。屯昌坡心鎮三宿村貧困戶陳法林,也曾碰到這樣的困境,造血式扶貧難以奏效。

  陳法林,一家5口,母親已經80歲,而兩個小孩分別年僅6歲和1歲,妻子照顧老人和小孩,自己則打理著家中3畝地,偶爾外出打零工。今年9月,政府送來10只扶貧豬苗時,讓他犯了難。“家里沒有勞動力和技術來飼養。”陳法林坦言。但是,如果將扶貧資金直接給陳法林,扶持就只是一次性,錢用完了,就又返貧。

  兩難之際,屯昌縣委縣政府想出了一個辦法:讓缺乏勞動力和種養技術的貧困戶以扶貧種苗(資金)入股合作社,每年都可以分紅,實現“長期性輸血”。陳法林和村里另外3家貧困戶一起入股了村里的一家合作社,種苗資金一直留在合作社,利潤實現五五分成,每年至少可分紅1500元。

  三宿村貧困戶吳九雄,雖然有勞動力但缺乏技術,他也以23只扶貧羊入股一家養殖合作社。“除了分紅,我也在合作社打工,每天工資40元。”吳九雄說,關鍵是學習養殖技術,以後就可以自己養,收入會更多。

  截至9月底,屯昌完成脫貧1240戶、5578人,脫貧率76%。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