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岳曉瓊 文/圖
屏邊作為雲南省唯一苗族自治縣,民族文化底蘊豐厚,又坐擁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美麗苗鄉·森林屏邊”名不虛傳。
但在濃鬱的民族風情和優良的生態環境之外,一個事實也不容忽視:屏邊總人口15.6萬,2015年底有5154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在縣級層面上位列全省第二。
《屏邊縣“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19年,實現現行標準下全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6個貧困鄉鎮、60個貧困村出列。
脫貧攻堅的衝鋒號已經吹響,屏邊縣如何行動?
產業 催發脫貧內生動力
大圍山上,玉屏鎮王家村委會簸果馬村,一大早,安頓好兒子後,牛林芬和愛人步行10分鐘到屏邊華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上班。
兩年多前,華科的3位浙江籍老板來到屏邊,流轉了王家村及其附近的800多畝土地,種紅心獼猴桃。牛林芬自家的20多畝也在里面。“原來,因為地都在坡上,要麼荒著,要麼種點包谷,一年沒多少收入。”牛林芬說。兒子又因為疾病喪失了勞動能力,牛林芬家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她家在每年除租地收入之外,夫妻倆還有一份打工錢。年內脫貧已成定局。
“公司流轉的土地涉及50家農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38家。”華科總經理柯林吉介紹,“公司招工優先照顧貧困戶。短期目標是讓他們有租地和打工收入,長期就希望他們掌握技術後自己種植獼猴桃,公司在種苗、技術和收購方面進行幫助,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
華科與牛林芬的關係恰是屏邊縣通過培育產業拔窮根的一個縮影。屏邊縣通過實施龍頭帶動戰略,每年整合各類資金1.5億元,大力推進以荔枝、獼猴桃、枇杷為主的種植業“十百千”工程,現已發展荔枝5.6萬畝、中華紅心獼猴桃5.48萬畝、大枇杷5.36萬畝,戶均50畝以上種植大戶486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3600余戶,實現貧困戶人均增收1153元。
當華科的800畝獼猴桃基地初具雛形,他們又有了新的思路:借助大圍山這個天然大氧吧發展鄉村遊,通過一產和三產的結合實現產業升級。
這一思路與屏邊縣“十百千”工程的目標也不謀而合。未來,屏邊會依托不同海拔帶上種植的各10萬畝荔枝、枇杷和獼猴桃分別打造“新現河百里枇杷大峽谷及枇杷莊園經濟帶”、“南溪河百里荔枝大峽谷及荔枝莊園經濟帶”、“玉屏—新華—和平—白雲百里獼猴桃產業經濟帶”,發展1000戶特色產業種植大戶,帶動建檔立卡戶7500戶25500人。
精準 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白河鎮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團結村委會,陸文學站在四寨村邊的公路向下望:那里,老二寨村的易地扶貧搬遷點已初步建成,統規聯建的53座120平方米的兩層小樓整齊排列。待到年底完工時,小樓的外立面會有壯族的圖騰、紋飾,綠化、亮化工程也會同步完成。
將視線從搬遷點轉到約5公里外的山腳下,一片破舊的土掌房是老二寨的現址。高低不平的農田包圍著寨子,一條曲折的土路從寨內延伸而出。“水、電、路都不方便,房子也破,還在山腳下,不安全。”居住在老二寨,又身為團結村黨總支書記的陸文學對這些情況都很熟悉。
借著易地扶貧搬遷的東風,老二寨有了新家。因直線距離近,村民們種地不會受到影響。又因為新家緊鄰四寨這個趕集點,村民們出外務工也更加方便。按照屏邊縣的標準,31戶貧困戶每戶獲得6萬元補助,同步隨遷戶則補4萬元,再加上每戶的6萬元中長期貼息貸款,搬遷帶來的經濟壓力也都在村民的可承受范圍內。
“生活環境好了,孩子上學、村民就醫更加方便。大家當然很積極。”陸文學笑呵呵地說。
據介紹,今年屏邊縣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46個,涉及農戶2500戶833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14戶5712人。現已完成了一個安置點建設,其余安置點正穩步有序推進,春節前可完成全部建設任務。
易地扶貧脫貧一批之外,在生態補償脫貧方面,屏邊縣組織編制了《屏邊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陡坡地生態治理、生態公益林等項目,其中,發放279名生態護林員補貼200.88萬元,涉及貧困戶2315戶7636人;在發展教育脫貧方面,全面落實免除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學雜費,給予助學金資助和生活費補助等政策,投入140萬元實施“雨露計劃”項目,救助貧困學生933人,並以提升勞動力素質為切入點,加大農村勞動力素質提升培訓,投入280萬元培訓了4600人次;在社會保障兜底脫貧方面,向建檔立卡貧困戶16140人發放農村低保金1954萬元。
精準幫助,全力推進脫貧攻堅,苗鄉群眾生活在不斷發生可喜變化。
制度 為脫貧攻堅提供保障
脫貧攻堅作為一個係統工程,其工作難度之大、任務之艱有目共睹。如何讓好政策真正用在刀刃上,屏邊一直在探索。
老二寨搬遷點一片熱火朝天。組長王開華時不時穿梭其中,查看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此時,他的身份是老二寨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自建委員會成員。
早在項目處在動議階段時,老二寨村民便民主選舉產生自建委員會,代表村民與施工方商定簽訂施工合同。鎮政府與工程承包方、自建委員會、村委會簽訂約束性協議,並以購買服務方式聘請了監理方強化項目管理,進一步明確責任,倒逼工期,確保易地搬遷項目建設落到實處。而在資金使用上,也是通過自建委員會加強與鎮政府、村委會及施工方的溝通與聯係,實行報賬式撥款,嚴格執行資金計劃和資金管理,做到專款專用,專戶管理。
“通過權限的下放,調動群眾積極性,讓村民真正參與到建設過程中,他們會更安心。”白河鎮鎮長萬執忠如此認為。
好的制度設計再次彰顯出應有的力量。在屏邊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夏世文看來,健全制度,深入推動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雙推進”,也將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的保障。
近期,結合“挂包幫、轉走訪”工作,屏邊縣認真組織開展黨政機關聯係農村基層、黨員幹部聯係貧困群眾、機關黨組織與貧困村黨組織結對共建、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推進的“雙聯係、一共建、雙推進”活動,通過採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方式,不斷創新組織、隊伍、陣地、服務等方面聯建的形式與內容,推動機關黨支部和農村基層黨組織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雙向發力,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在促進脫貧攻堅上的重要作用。
今年以來,全縣共組織2244名幹部職工到挂鉤村開展服務13464次,服務群眾51540人次,收集意見建議2253條,化解矛盾糾紛89件,爭取社會和行業幫扶資金5652.73萬元,推動種植獼猴桃、“妃子笑”荔枝、枇杷種植17.09萬畝,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億余元。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