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福建土地流轉 荒地變“歡田”

2016年11月28日 15:42 來源:建寧縣農業局 字號:       轉發 打印

  11月3日一大早,寒風凜冽,建寧縣溪源鄉齥坑村田頭,村民們正忙碌著:有的在修水渠,有的在為明年煙葉種植進行冬翻平整田塊……

  “現在,全村沒有一塊拋荒地。”村主任楊金華說。從拋荒到搶種,這里的耕地為何值錢了?

  一次流轉三年耕作

  齥坑村,9個村民小組,260戶,1264人,常年在外務工人員630人。前些年,村里大量耕地拋荒,有些村民,雖然分了田,但常年在外務工,過年才回家;有些村民,想在家里生活,但是不會種田,只能到城里做生意,田塊沒有打理,也基本荒廢。

  田荒了,楊金華心里發慌。

  能否找到一個好方法,解決這一問題?

  去年,楊金華來到鄉國土所咨詢,在他們的幫助下,齥坑村有了一套自己的“流轉經”。

  “現在,我們村里的土地可是分等級的,經過土地整理項目建設的田塊等級最高,價格也最高,可以競價到1320元/畝。”楊金華指著對面山腳下的田塊說,那些田塊,在沒有流轉之前,都拋荒了,現在每畝也能租500元。

  楊金華說,齥坑村有耕地2309畝,經過土地整理的有1700畝,以各村小組為單位,將耕地劃分為3個等次,每個等次定好流轉的最低價,村小組的村民可以自由選擇,將好、中、次的耕地搭配起來,根據自己所需求的耕地數量進行流轉競價,一次流轉三年耕作,一次性將三年流轉的錢交到村里,由村里按戶籍簿上登記的人口,對土地流轉競價出的錢進行平均分配。

  “土地科學流轉,對我們這些‘職業農民’來說是件好事。”正在一邊勞作的村民張文平說,他家原來按人口可以有耕地6畝,現在通過流轉承租了村里各種等次25畝田地。

  對這25畝地,張文平心中早就規劃好了。他說,田塊好的,經過土地整理的,採取“一季種煙、二季制種”的模式;田塊差一些的,就種一季煙葉;最差的田塊就拿來種植蔬菜,確保自己流轉的每寸耕地都能合理利用。

  “田塊用來種煙、制種,種植蔬菜,一年下來,預計收入可達12萬元,除去田租費2萬元,除去種子、農藥、肥料、收割、管理等費用,純收入也有7萬元。”算了算今年的收入,張文平樂得合不攏嘴,現在他就開始盤算好明年的種植項目了。

  不種地一樣有收入

  土地流轉,讓張文平看到了種地致富的希望,同時也讓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丁林輝解放了雙手,增加了收入。

  丁林輝說,他常年在縣城做生意,家里的7畝多耕地沒人打理,但又不敢荒廢,以前把地托給親戚種,現在好了,流轉出去既省心又賺錢。

  “原來,如果只種植一季水稻,每畝地光是投入種子、農藥、肥料、收割、管理等費用每年大約1000元,現在土地流轉後,我不用種地,一年下來,每畝還能得租金1100元,土地流轉讓我成了‘包租公’。”丁林輝笑著說,現在土地租出去,他可以騰出手掙錢啦!

  村主任楊金華說,目前村里有120戶村民常年在外務工,他們的土地不再拋荒,他們不用種地一樣有收入。

  採訪手記

  土地流轉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眼下,外出打工的農民越來越多,農村出現土地閒置拋荒。在農村,一家三五畝地,分成了好幾塊,零散土地,沒法實行機械化、規模化種植,也很難實現增產增收,土地流轉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隨著農民進城務工,推進土地流轉大勢所趨。

  齥坑村土地流轉的實踐,實際上為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不僅讓種植大戶能規模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還能帶動農民增收,是一件雙贏的好事。

  近年來,該縣不斷探索創新土地流轉新模式,從過去單一的轉包,向轉讓、出租、互換等多種方式轉變。對于規模化種植的農戶,該縣在政策、資金、技術上大力扶持,提升土地產出效益,促進建蓮、烤煙、食用菌、魔芋等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據統計,全縣全年可完成土地經營權流轉7萬畝。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