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山西特色種養“扶”出小康路

2016年11月30日 09:30 來源:山西農業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壺關縣找準“窮根子”,開對“藥方子”,採取政策推動、示范帶動、龍頭牽動等措施,形成了以旱地西紅柿種植、食用菌種植、幹果經濟林、生豬養殖等為主的特色主導產業。

  目前,壺關縣已形成50多個“一村一品”旱地西紅柿種植專業村;建成食用菌大棚1400余棟,每棟食用菌大棚年均純收入近4萬元。產業要發展,資金是關鍵。壺關縣充分發揮財政扶貧資金的撬動、引導作用,創新運行體制,積極促進金融扶貧與產業扶貧有機結合,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金融參與的扶貧政策,精準幫扶貧困戶“造血”。

  店上鎮瓜掌村村民韓秀兵如是說“我原來種了60多畝西紅柿,發展形勢不錯,想再多種點,可資金不足。後來,我從縣農商銀行貸了25萬元,又流轉了40多畝地,開始種西紅柿、蘿卜。”像這樣政府大力協調、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群眾大范圍受益的金融貸款項目,在壺關縣並不罕見。據了解,截至今年7月,壺關縣共發放小額貸款5075.74萬元,涉及農戶495戶、企業和合作社5家,其中“富民貸”發放718.89萬元,涉及貧困農戶168戶;“強農貸”發放2406.85萬元,涉及農戶327戶;企業和合作社貸款1950萬元。同時,積極實施小額信貸和貸款貼息等項目,幫助貧困戶發展種、養、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項目,每年可穩定脫貧500多戶2000多人,為農戶增收致富奠定了扎實的經濟基礎。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