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湖北荊門種養新模式 涌現高效田

2016年12月01日 16:45 來源:湖北農業信息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時值初冬,掇刀區雙碑循環產業園的工廠化育苗大棚里,卻是滿目春色,托盤里嫩綠的秧苗透著勃勃生機。“這是生菜秧苗,再過幾天可移栽到大田種植,正好搶佔元旦、春節市場。”產業園負責人羅光伍介紹。

  一旁的蔬菜基地,工人們正在為超市配菜,都是些冬季熱銷的養生蔬菜,如紫背天葵、芹菜等。羅光伍說:“一畝地純收入過萬元,不成問題。”

  人多地少,如何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荊門人不是簡單的“壓糧改經”,而是模式改良。最早在鐘祥柴湖、文集,掇刀區團林鋪鎮等地,“菜—苞 (玉米)—菜”、“香稻嘉魚”、“豬—沼—菜”等模式在民間興起。

  市農業部門總結提煉民間智慧,結合新技術,推出間作套種、稻田綜合種養、循環農業三個方面的10種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編制技術規程,向全市推廣。綜合種養,一田多收,一批“噸糧田”、“萬元田”涌現。去年,全市高效生態農業新模式應用面積達50萬畝,畝均增收約500元,共增收2.5億元。

  一手抓高產高效,一手抓農田生態。荊門通過綠色生產、有機投入,恢復農田生物多樣性。

  漳河新區雙福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有機稻基地,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藥,在稻田放養鴨子、魚蝦,利用太陽能殺蟲燈、黃板紙防治病蟲害。

  綠色防控技術下田,換來的是更高的產出,雙福生態農業2500畝有機稻核心種植基地,年產有機稻225萬斤,相比種普通稻增收500余萬元。

  據農業部門統計,去年全市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而農藥、化肥用量分別下降了6.8%、6.3%。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