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 應妮)在“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以下簡稱三套集成)啟動30周年紀念日的今天,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京舉行座談會,總結完成這一煌煌巨作的經驗及意義。
三套集成包括《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其搜集整理工作從1984年開始。中國民協是搜集整理、編輯出版工作中的主力軍。2009年三套集成的省卷本部分全部出齊,省卷本90卷(計1.2億字),地縣卷本(內部出版)4000多卷,總字數逾40億。它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普查、廣泛搜集的基礎上,按照“科學性、全面性、代表性”原則編選出來的,是具有高度文學價值和科學價值的中國各地區、各民族民間故事、歌謠、諺語優秀作品的總集。
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在致辭中說,三套集成中傾注著民間文藝工作者的汗水、情感、智慧,彰顯著他們的文化自覺,也表現著他們對民族民間文化的熱愛,他們的功績值得銘記。
“三套集成是前無古人的中國民間文學總匯,其編撰工作是中國民協60年來工作中的大事,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創舉,這種工作在將來很難再有,意義重大。”中國文聯研究員劉錫誠表示。在組織、啟動階段,劉錫誠對普查、採錄、編纂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編纂原則作了學術層面的思考,他對三套集成的性質給出了明確的定位:“三套集成不是一部文藝讀物,不是一部適合思想教育要求的讀物,而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學欣賞價值、又具有高度的學術研究價值的民間文學總集。”
“三套集成不僅是藝術的、情感的、鑒賞和審美的,也是歷史的、社會的、民族的和傳統的。盡管三套集成屬于純文學的范疇,但其畢竟來源于民間的社會生活,本身的特質遠遠超越了文學本身,為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萬建中認為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為開創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現在已進入了研究民間文學條件最好的時期。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李耀宗是《中國諺語集成》的副主編,他認為,《中國諺語集成》既喚醒了億萬民眾對諺語瑰寶的自覺珍視,更積累了自覺地、大規模、搶救性保護此類文化珠璣的成套經驗。他更驚喜地看到,“諺語保護”勢頭並未就此止步:2010年歲末,中國民協接踵上馬更為聲勢浩大的“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其中“諺”庫工程,立足全國集成普查所有縣卷本等,還廣集個人藏諺。
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張志學在作會議總結時指出,三套集成是中華大地上的一座民族文化長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脈,這次30周年的紀念會探討和再認識了它的無可比擬的價值,了解了它對于中國文化史和民間文學學科的作用,未來中國民協還將繼續努力,啟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來有效地利用和保護這座文化長城。(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