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關于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編者按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日前印發了《關于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從思路、邏輯和路徑上為網絡文學的“主流化”和“健康發展”進行規劃與設計,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熱議。《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特採訪了業內專家、互聯網企業、網友,邀專家解讀《意見》,聽業界暢談網絡文學的未來發展。
網絡文學歷經多年發展,已在我國文化體係中佔據了重要地位。鑒于其影響力與日俱增,依法依規規范網絡文學,引導網絡文學健康有序發展無疑已成為當下時代主題。在這一背景下,《關于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的現實意義如何?又會對網絡文學的發展產生哪些影響?對此,業內專家進行了深層解讀。
激勵和扶持是核心思路
我們來談今天的網絡文學,更多的是談它的潛力。
《意見》指出,近年來,網絡文學迅速發展,已成為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網絡文藝的重要類型,廣受眾多文學愛好者及青少年喜愛。同時必須看到,目前網絡文學也存在數量大質量低,有“高原”缺“高峰”等問題。對此,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編審莊庸認為,我們來談今天的網絡文學,更多的是談它的潛力。過去的成績和事實證明了網絡文學具有在全產業鏈和主流新文藝中承擔更為重要、積極作用的潛力。《意見》的核心思路在于對網絡文學的激勵和扶持,而不是治理和整頓。規范和引導是題中應有之義。
莊庸認為,《意見》體現了兩個整體性特色:其一,《意見》對網絡文學10多年“草根發展”既成的影響力和發展成就,第一次進行了“追認”和“提升”。其二,《意見》從網絡文學發展現狀和網絡文學全產業鏈各個關鍵環節的需求等“基層探索”出發,對網絡文學未來的角色和作用表達了較高的預期,並全面闡述了推動實現這種預期的意願、動力和路線圖。
採訪中,業內專家紛紛表示,《意見》以紅頭文件方式,將網絡文學從“墊底兒”的地位和身份,一下子提升到了全產業鏈中跟其他行業相比肩的地位。
網絡文學從“自發”到“自覺”
在各種願景和預期目標“倒逼”中,推動實現網絡文學發展的新定位和新路徑。
“在《意見》出臺以前,無論是從網絡文學的創作、編輯還是產業等方面來看,其發展是毋庸置疑的,只是顯得較為粗放。”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夏烈認為,目前,我國的網絡文學處在一個轉折點,或者說處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之中。《意見》對現階段發展網絡文學要做的重點工作做出了規劃,並提出多項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保障措施,包括創作、編輯、產業主體等幾個方面。夏烈說:“把《意見》落到實處,相對之前的"自發"發展,網絡文學的"自覺"發展階段才真正到來。”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6月底,我國網絡文學用戶數已達2.89億,較2013年年底增長1498萬人,網民網絡文學使用率為45.8%,這意味著近一半網友閱讀網絡文學。《意見》將網絡文學的主要受眾定位于眾多文學愛好者及青少年,莊庸認為,這是從網絡發展現狀和實際出發做出的推斷、規劃。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首都網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許苗苗同樣認為,網絡文學讀者以青少年群體居多,單靠市場調節顯然行不通,因為網站編輯可能會受到資方要求,增加刺激點擊率的爭議性內容。
莊庸則認為,“文藝新時代新風氣”正在重建、重塑之中,《意見》等于是把網絡文學帶入了這個“新時代新風氣”重建的時代之門,在各種願景和預期目標“倒逼”中,推動實現網絡文學發展的新定位和新路徑。
跨界重建網絡文學評論
網絡文學評論需要輸入新鮮血液,同時需要有一套新標準,並且還需要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
“現在高校中文學科主要還是關注精英文學,只有一些選修課去討論一些當下比較流行的文學作品。因此,學生也缺少一種對網絡文學理論的構建能力;同樣,大部分學者也不了解網絡文學,有些人嘗試去做,但大多說不到點子上。因此,現在網絡文學評論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針對網絡文學評論的現狀,中國作協作家網主編馬季如此表示。
《意見》提出了多項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保障措施。馬季認為,雖然目前網絡文學評論處境尷尬,但無需過于擔憂。因為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一個過程。他認為,網絡文學評論需要輸入新鮮血液,同時網絡文學評論需要有一套新標準,並且還需要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
莊庸認為,重建網絡文學評論應該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方面,以中國網絡作家協會為依托,建立“網評家陣地”,對網絡文學評論者進行群體、跨界和代際性重塑;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網絡文學作品內容研討和評論,建立中國好網絡文學評論/評價、評選/評獎體係,重建具備經典性、當下性、前瞻性和導向性的網絡文學批評與價值評判體係,並推出符合時代精神的重要作家作品和類型派流。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