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舒國治被稱“臺灣最懂吃的人” 作品成臺民覓食指南

時間:2014年02月28日 10:37 來源:武漢晚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上周,習近平設家宴款待連戰伉儷。習近平為陜西老鄉連戰特別準備了陜西菜,泡饃、肉夾饃以及biangbiang面。一時間令陜西面食一炮走紅。記者周蕾

  兩岸政治:一面之緣

  國家主席在在釣魚臺國賓館養源齋家宴上,以陜西褲帶biangbiang面招待連戰夫妻,令那碗獨具特色的寬面條染上隆重的政治色彩,也令兩岸關係更顯親近,家常。是繼慶豐包子套餐之後,又一個因國家領導人而出名的食物。

  去年清明小長假,踏上開往西安的高鐵,爬完壯美的西岳華山,夜晚回到西安人聲鼎沸的回民街,一條食街擠滿食客,空氣中充滿各式食物的香氣,叫了一碗手掌那麼寬的褲帶(biangbiang)面,澆一勺勁爆的油潑辣子,關中的所有豪氣和柔情全都聚集在那碗面里。

  傳說,那個字典和我的拼寫法字庫里沒有的復雜的漢字,是一個饑寒交迫的窮秀才發明出來換面吃的。

  面條不僅是中國的食物,它作為一種古老的食品,吸引了世界各地所有人的味蕾。面食為何會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東西方深得人心的大眾美食?最早是什麼人發明了面條?最初的面條又會是什麼模樣?為什麼面條是條狀的?為了解開這些謎團,《面條之路:傳承三千年的奇妙飲食》從中國大陸、烏茲別克斯坦、韓國、日本、越南、泰國、不丹、土耳其、意大利等歐亞十幾個國家,以各種確鑿的考古證據和文獻資料,全面展示了面條——這一承載人類三千年文明的古老食物所走過的奇妙之旅。

  文化遺產:一面之美

  馬年春節還沒過完,媒體就傳出熱幹面正式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人懷疑,申遺的都是即將在人們生活中消失的事物,而熱幹面正如火如荼遍布大街小巷,甚至全時供應,已經不只限于早餐了。

  它也不斷出現在武漢作家的筆下。池莉《她的城》,武漢是武漢女人的城,她們生于斯長于斯,品嘗著生活的苦辣酸甜,凝視著素常的喜怒哀樂。屬于她們的每一天總是從吃開始,哪怕是一碗面也能吃出江城特有的風情:“熱幹面配雞蛋米酒;熱幹面配清米酒;熱幹面加一只面窩配雞蛋米酒;熱幹面加一根油條再配清米酒;這是武漢人圍繞熱幹面的種種絕配。不是武漢人吃熱幹面也輕易吃不出好來,美食也是環肥燕瘦的。武漢人為吃到一口正宗熱幹面配一碗米酒,可以跑很遠的路。”,這就是生活的力量。

  方方早些年的書《閱讀武漢》講了這樣一則熱幹面故事,文化大革命中,武漢民間有一首歌很為流傳。知青下鄉後,根據《我愛祖國的藍天》的詞曲改編的:“我愛武漢的熱幹面,二兩糧票一毛錢;四季美的湯包鮮又美,老通城豆皮美又鮮;王家的燒餅又大又圓,一口就咬掉一大邊。啊——,河南人愛面條,湖南人愛辣椒。要問武漢人愛什麼,我愛——武漢的熱幹面——”。武漢知青把這首曲調很昂揚很熱烈的歌,唱成了一支傷感深濃的熱幹面之歌,將無限鄉愁傾注在一碗家鄉的熱幹面中。

  鄉愁記憶:一面之思

  面條里的鄉愁不僅藏在知青的熱幹面里,還藏在臺灣老兵炮制改造的牛肉面里。

  號稱“臺灣版蔡瀾”的舒國治,被公認為臺灣最懂吃的人之一。他就沒在家中開過一頓夥,一日三頓,多是在排檔、小攤、食肆。這樣一吃吃了20年。幾百篇小吃專欄,後來印成了《臺北小吃札記》和《窮中談吃》,不但外地遊客按本索驥,臺灣本土人都奉之為覓食指南。他說,在臺灣,牛肉面是一種文化,一種記憶,甚至是一種時代。那時的臺灣,播遷不久。許多東西皆在自然尋求融合;本地與攜入之融合,權宜與亙存之融和,故牛肉面是融合文化的產物。有一點離鄉背井,又有一點新起爐灶;有一點昔年風味(如豆瓣醬,頗有大後方四川之靈感)卻又有一點就地取材(臺灣的黃牛肉)。

  這說的是“紅燒牛肉面”,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末,既是最清貧窮澹的無油水年月,卻又是最思過屠門大嚼的嘗想偶打牙祭卻心中始終有故國緬懷,竟只能寄情于某股香辣的那一段最教人印象深刻之年月也。

  牛肉面已是臺灣的“代表面”(一如鹵肉飯是臺灣的“代表飯”)了。

  《面條之路:傳承三千年的奇妙飲食》

  [韓]李旭正著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臺北小吃札記》

  舒國治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她的城》

  池莉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閱讀武漢》

  方方著

  南方日報出版社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