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用戶突破5000萬,這個本設定為年底達到的目標,在10月底就已完成。根據記者獲得的最新信息,基于我國自主標準的4G用戶有望在年底前超過7000萬戶。
從最初不被人看好,到如今發展得如火如荼,帶動國內相關產業成片。在國外技術和標準重重封鎖之下,曾經落後到被人笑話的中國通信業如何實現了突圍?又帶來哪些啟示?
出人意料的5000萬
“4G用戶數突破5000萬,提前60余天完成年度用戶發展計劃,TD-LTE發展駛入快車道。”二十天前,中國移動發布的這則信息,令不少市場觀察者驚訝不已。
在此之前,市場普遍不看好基于中國自主TD-LTE標準的4G。在年中中移動宣布4G用戶數僅1000萬時,一度有頗具市場影響的聲音認為“全年也難超2000萬”。在主管部門批準LTE混合組網試驗後,對自主4G發展的不看好之聲更甚。
但據記者最新掌握的情況,到年底基于自主標準的4G用戶量有望超過7000萬。這一數字背後,截至10月底,中移動建成4G基站57萬個,年底前有望達到70萬個,超過3G網絡近6年建設總量,覆蓋超過300個城市,並與美國等27個國家和地區實現4G漫遊。
與之相應,國內通訊公司和百姓從中受益。記者獲悉,中興提供基站設備佔26%以上,緊隨其後是華為,國貨已與國外基站產品平分秋色;同時,千元4G智能手機從零躍升至400款,最低價格僅399元,其中國產品牌佔比超過60%,越來越多的人用得起4G。
基于自主標準的4G市場發展遠超各方預料。一直以來,中國在通信技術領域處于落後局面。上世紀90年代,國際電信聯盟組開會,有人稱我國通信專家為“三S”即沉默、沉睡、無能,映射的是我國在通信技術領域沒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TD產業聯盟秘書長楊驊說,眼下國際主流通信廠商都在加緊TD的研發和生產,以前仗著自己是“專利大戶”的高通,在市場的倒逼作用下也不得不加速投入對TD的研發和芯片生產,開始給中國交專利費了。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中國移動倡導發起的GTI(全球TD-LTE發展倡議)已擁有114家運營商成員和95家廠商合作夥伴。
與FDD並行于4G時代
“盡管不能就此得出我國4G已經從落後走向領先的結論,但至少已經證明,中國憑借自己的技術也能順利實現標準和市場的雙突破。”楊驊說。
曾經,由于沒有自己的移動通信標準和技術,我國運營商和通信企業只能使用國外的技術,海量專利費流入國際壟斷巨頭之手。
在國家的堅持和正面引導推動下,經過漫長而艱辛的研發和探索,TD標準從國際上十幾個標準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三大3G標準之一。中國移動被國家賦予推廣使命,TD真正走入中國百姓生活。
雖然國際公司普遍不願認同TD標準,然而經過3G時代技術儲備和產業鏈進一步成熟,成功演進的第四代移動通信標準TD-LTE,突破國際通信業巨頭的抵制和封鎖,雄赳赳氣昂昂地邁進國際市場,與FDD成為4G時代並行的國際移動通信標準。
“從技術框架研發伊始,我們就制定策略,繞開高通公司的核心專利技術框架進行自主研發。現在TD標準里涉及的核心專利我國佔71.8%。”楊驊說。3G時代,TD制式手機的用戶體驗並不理想,很多人懷疑是我國自主研發的TD技術不過硬所致。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說,其中原因有三:TD產業化不成熟,2009年3G發牌時,TD終端和芯片等與國際標準技術有幾年的差距;海外廠商如高通等巨頭抵制中國技術,不生產TD產品,導致市場認可度不高;與中國移動的戰略布局有關係,其將更多精力著眼于4G技術。
正是因為3G時期的技術積累和產業鏈的“臥薪嘗膽”,中國得以在4G元年大跨步邁進。
提振民族產業發展信心
很長一段時間,有人對購買“國貨”心存芥蒂,認為其“山寨”質量差,缺乏自主創新。然而,TD產業的發展恰恰樹立起一面中國大旗:中興、華為手機如今已進入全球市場,國際上的銷量比中國市場還大。
資料顯示,4G商用一年來,國內市場上國產手機出貨量暴增,此前佔據市場的三星和蘋果銷量大不如前,國人對國產終端產品的認可和喜愛程度大大提升。不得不說,從幾萬元的“大哥大”,到如今的千元智能手機,百姓可以用上更多更好更便宜的手機,與國家主導TD自主創新和推動產業發展分不開。“沒有我們自己的技術,通信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只能向國外買技術,通信產品價格自然下不來。”一位手機行業人士說。
“國家支持自主創新的TD技術,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比如芯片、儀表還有相關核心器件產業,如今都已發展壯大,進入國際市場。”鄔賀銓說。
他說,TD產業的蓬勃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我國堅持自主創新的決心,提振了民族產業發展的信心。
“這是重拾自信的過程。”楊驊說,雖然TD產業鏈在技術儲備和專利上較國外企業仍有差距,但TD的創新和成功,給我國其他產業發展帶來良好的示范效應。事實上,汽車、軟件等行業不斷涌現的優質國貨強有力地證明,“中國制造”並非只能“山寨”,只要堅持自主創新,加強正面引導,民族產業發展必將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