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通往靈性的日子。慎思追遠,誠祭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黃山市汪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汪根發先生,攜同北京徽州汪華文化藝術中心,每年都親率在京的汪華文化研究人員前往祭拜“太陽菩薩”汪華。
汪華是汪氏第四十四世顯祖,官至大唐越國公,尊為古徽州的地方保護神,在後世徽文化中被尊稱為“太陽菩薩”。每逢清明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汪氏子孫及“太陽菩薩”的信仰者,都自發來到汪華的墓地安徽歙縣雲嵐山,舉行大型公祭活動。
“太陽菩薩”巨型天然石像高約50余米,寬約27余米,重約10余萬噸。
在今年3月29日公祭活動結束後,汪華文化研究會的有關學者應胡家迅先生邀請,前往汪華誕生地——安徽績溪,探秘汪華文化發源地。在績溪的皖南著名風景區“江南第一關”,行經一塊千百年來一直被稱為“將軍石”的巨大天然石像前,汪根發副會長突然止住了匆匆行進的腳步,雙目凝視,驚喜地高呼道:“這不就是太陽菩薩汪華嗎?這樣栩栩如生,真是太神奇了啊!”
眾人只見巨型石像巍然屹立于關口,氣勢威壯,神定乾坤,昂首向天,腰部似挂一方“官印”,腳下碧水潺潺。一把巨型石劍猶如從天而降,立于像前十余米處,劍鋒直指蒼穹,劍氣直上九霄。這天然石像,宛若一位頭戴盔甲、身著戰袍、手執利劍的威武將軍。據有關部門測量,石像高約50余米,寬約27余米。花崗岩石材重約10余萬噸。
一行人都驚喜地讚嘆:“太像了,太像了,就是太陽菩薩的天設塑像。”
眾人紛紛拍照留念,一個更神奇的現象發生了,照片中可以看到石像腰部“官印”上,石紋清晰地勾勒出“汪華”二字。從多個角度拍下的石像照片,都能清晰地看清這兩個字,大家都驚嘆造物主的神奇。
“太陽菩薩”巨型石像發現人汪根發,于發現當日,在“江南第一關”前留影。
一個驚人的發現就這樣誕生了:“太陽菩薩”汪華從未離古徽州遠去,他一直佇守在這里。難怪,徽文化如此延綿燦爛,徽州如此祥和,原來是徽州保護神“太陽菩薩”汪華一直在這里默默地凝天地之正氣,借天劍之神光,在“江南第一關”永久地守護著…… (薛城)
“太陽菩薩”汪華簡介
據史料記載,汪華(586-649),字國輔,又字英發,原名世華,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華。陳至德四年正月十八日出生在歙州登源里(今績溪縣瀛洲汪村)。是古徽州一位家喻戶曉的歷史名人和文韜武略的農民起義領袖。在隋末天下大亂之時,他為保境安民,率眾平寇。帶精兵十萬,攻下歙州、宣州、杭州、婺州、睦州、饒州等江南六州,在歙之烏聊山築城池,建王宮,建號吳王。先後治理江南六州近二十年,為政寬宏,促進了古山越族與中原南遷世家大族的融合與和諧,富庶一方;為了華夏統一,他不計個人得失,主動放棄王位,率土歸唐,使得江南六州百姓免遭戰火之災。他的一係列舉措,為後世徽州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真可謂:“亂世據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業垂千古;治平朝帝闕,忠君愛國,赫赫英名滿神州”,“順天命,順人心,義起歙州數十城,狂瀾獨挽;膺藩封,歆廟祀,功昭世代千百載,正氣猶存”。
縱觀汪華一生,他是一位“一心為國,一心為民,為國為民,鞠躬盡粹”的歷史偉人,他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慈愛、忠義、和順、無私、奉獻”。有聯為證:“亂稱王,治稱臣,兩念都歸一是;生封公,歿封帝,千秋曾有幾人。”自唐至清,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9位皇帝先後19次下詔加封他,把他作為忠君愛國、勤政愛民、始終維護華夏統一的典范來表彰;歷代名臣將相,如李綱、趙普、蘇澈、朱熹、岳飛、文天祥、程敏政等紛紛為其題詞、賦詩,把他作為中華民族的英雄和偉人來歌頌;一千多年來,徽州江南六州百姓奉其為神,喻為“太陽菩薩”、“徽州的保護神”、“徽州的太陽”、“汪公大帝”、“太平之主”,建祠立廟七十余座,四時祭祀,千年不輟。現代徽學專家稱其為“古徽州的人文初祖”和“古徽州的第一偉人”,是他開創了古徽州山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統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徽文化。自唐朝以來,徽州及宣州、杭州等江南六州的黎民百姓,對這位在隋末戰亂年代保境安民,為國家統一而主動放棄王位歸順唐王朝的歷史偉人,一直懷著至誠的恭敬心而無比敬仰和祭拜。
“江南第一關”簡介
“江南第一關”,位于安徽黃山與浙江天目山交界的清涼峰國家自然保護區北側績溪縣境內,是徽杭古道重要關隘,當地人又稱之為“逍遙岩”,海拔424米,由于地處神秘的北緯30度,此山又稱“佛祖靈山”。明代抗倭名臣、兵部尚書胡宗憲在重修這段險要的古道時,覺得這是江浙一帶為最險要之處,堪稱第一,讚嘆天險而命名為“江南第一關”。
從關口至江南第一橋,高峰巨岩南北夾峙,怪石嶙峋,峭壁峻立;在北岩石壁之中,用人工鑿開橫檔,嵌入長約2 米的花崗石板,築成棧道。石棧宛若天梯,約1400余級,直插白雲深處。天梯頂端,一孔雲天,即為江南第一關隘口。其關之險要于此可見。關口壘石為門,上鋪6根石條,楣石東刻“徽杭鎖鑰”,西刻“江南第一關”。人立關口,耳際風吻,遠山如球,舉目回望,怪石森森,向下眺視,逍遙河咆哮其中,水聲如雷,懾人心魄。有詩人面對這一壯麗工程,鉤沉其悠悠歷史,不得不由衷讚嘆道“大鄣山高阻浙東,晴嵐萬丈接天空。遙遙孔道經何處?妙有叢關一曲通。”江南第一關因地勢險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一處革命勝地,尋淮洲率領的紅軍先遣隊北上抗日打此路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皖南一帶的遊擊健兒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可以追憶、緬懷的革命故事……
[責任編輯: 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