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多地“搶跑”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2016年09月02日 08:17:41  來源:中國證券網
字號:    

  作為《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首,“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得到了各地政府的積極響應。

  截至8月31日,北京、上海、深圳三大一線城市都確定了各自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的目標。四川、江蘇、廣東、湖南、湖北、浙江、陜西、河南、河北、江西、貴州、遼寧等12個省份也開始了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申報和準備工作。

  一線城市強力切入

  一線城市在制造業的不同領域具備了較強的基礎,是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昨日,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在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上海將對接國家要求,將以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等為重點,促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聯合開展產業創新研究;建設5-10家具有輻射力和影響力國家級和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技術,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不久前,北京市經信委發布了《北京市產業創新中心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設10-20個覆蓋重點領域的創新中心,積極爭取其中模式先進、輻射面廣、影響力大的成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北京市提出,創新中心主要圍繞新能源智能汽車、集成電路、智能制造係統和服務、自主可控信息係統、雲計算與大數據、新一代移動互聯網、新一代健康診療與服務、通用航空與衛星應用等八大專項的重要創新領域和企業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高端化轉型發展的通用技術領域進行布局。

  6月,深圳發布《關于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幹措施》,提出積極承擔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建設,把深圳建設成為重要戰略支點。推動企業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到2020年爭取2-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落戶深圳。

  8月,工信部調研組在深圳制造業創新體係建設座談會,華為、比亞迪、大族激光等深圳企業也參加了座談。

  西南財經大學副教授吳垠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我國現有城市制造業發展基礎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看,一線城市的龍頭企業基礎最強,得到支持也較大,有望成為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主導力量。

  多省份密集啟動

  根據工信部8月30日發布的《關于完善制造業創新體係 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鼓勵有條件、綜合實力較強的地方,建成一批省級/區域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支撐和補充。

  到目前,已經有12個省份開始了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申報或準備工作。

  江蘇省是最早實施創新試點的地區之一。去年底,《關于開展江蘇省制造業創新中心(第一批)試點的通知》正式發布。《通知》明確,在全省范圍內實施江蘇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獲得創新中心試點資質的單位將獲得政府每年給予的相關資助。

  大部分省份在近期啟動了試點工作。

  8月,四川省經信委啟動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試點工作,創新中心將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航空航天與燃機產業、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裝備和新能源汽車等十大重點領域開展。

  四川省經信委創新處處長張盛俊認為,省機械研究院已經著手機器人制造創新中心的籌備工作,四川有望率先機器人制造等領域取得突破。

  浙江省8月發布《補齊科技創新短板的若幹意見》。《意見》明確,支持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企業牽頭承擔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創新載體建設任務的,予以最高3000萬元支持。研究制訂支持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優惠政策。推進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支持企業牽頭制訂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

  《江西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試點的通知》也在8月發布。《通知》明確,對制造業創新中心新增研發儀器、設備設施等,按實際投資額的20%予以後補助,每個創新中心每年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

  專家認為,在制造業低迷的大環境下,各地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即是完善創新體係的需要,也是地方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

  吳垠認為,調結構離不開政府規劃和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以深圳和東莞為例,東莞的市場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創新力量相對薄弱,因此在經濟低迷的時候容易“淪陷”。相比之下,深圳近年來就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同一個地區為什麼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這說明一個區域的創新能力是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