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三星失寵遇蘋果困境:華爾街看衰 市值蒸發$300億

2013-07-05 09: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中新網7月4日電 據國外媒體報道,今年3月,三星高調推出Galaxy S4智能手機。而在近四個月之後的今天,各家券商都在下調該公司股票評級和發貨量及利潤預期,稱根據第三季度配件訂單情況來看,預計三星高端智能手機銷量將令人失望。

  自3月中旬以來,對于該手機銷量將遜于預期的擔憂已經令三星市值蒸發了近300億美元。本周三,首爾股市三星電子收盤進一步下跌2.6%,至130萬韓圓(約1,150美元)。三星股價的下挫令人聯想到了蘋果今年早些時候的跌勢。當時由于擔心iPhone 5銷量可能逐漸減少,投資者開始賣出蘋果股票。

  而其他智能手機生產商也處境不佳。RIM上周五表示,其第一財政季度新黑莓手機發貨量遠低于分析師此前預期,導致其股價大幅下跌。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執行董事Neil Mawston稱,隨著蘋果公司于未來幾個月內發布新的iPhone和iPad機型,在三星新產品Note 3發布之前市場傳言需求狀況不佳,三星股價短期內很難有太大上行空間。

  分析師們預計,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季度,三星利潤將實現強勁增長。上周五接受調查的七位分析師平均預計,三星第二季度經營利潤將為10.1萬億韓圓,同比增長56%,與第一季度54%的增速接近。三星在發布業績展望時只提供經營利潤和銷售額的預期數字。按發貨量計算,三星是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商。他們還預計,三星第二季度凈利潤將增長59%,達到8.25萬億韓圓。該公司將在7月底公布第二季度業績。

  移動業務是過去一年來推動三星利潤增長的主要動力。今年第一季度,三星經營利潤中有74%來自移動業務。除了移動設備,三星還生產電視機等消費類電子產品以及芯片、顯示器等電子部件。

  分析師們預計,三星第二季度手機銷量將在7,300萬-7,500萬部,其中Galaxy S4銷量將在2,100萬-2,200萬部。三星5月份表示,4月底上市以來,Galaxy S4的發貨量已突破1,000萬部,但之後沒有再披露新的數據。一些分析師稱,在最初的市場興奮過後,隨著競爭對手的低價智能手機涌入市場,三星第三季度的前景變得越發不明朗。

  Jefferies分析師Sundeep Bajikar表示,“通過與投資者的溝通我們發現,人們最擔心的問題是三星移動業務的放緩。”盡管有種種擔憂,一些美國運營商仍表示三星手機的銷售情況相當不錯。

  Verizon Wireless發言人說,Verizon Wireless對三星手機在客戶中的受歡迎度感到滿意,但他不願透露具體的銷售數據。

  T-Mobile USA首席營銷長Mike Sievert稱,在可比時間段內,該公司Galaxy S4的銷量幾乎是S3和S2的兩倍,顧客都很喜歡這款產品。

  在美國中西部運營著11家Wireless Zone商店的Chris Jourdan則表示,5月底上市以來Galaxy S4在店內的銷量一直很穩定。該店專門銷售Verizon Wireless的產品。

  IDC分析師Ramon Llamas說:“哪怕像許多博客和批評人士預測的那樣Galaxy S4的銷量不理想,那也會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三星想不想提高銷量?肯定想!”

  雖然三星不願就公司利潤和股價發表評論,但為了保住銷售勢頭,該公司已經發布了好幾款新產品。6月份三星推出了Galaxy S4 zoom,這款拍照神器配備了高像素的光學變焦鏡頭。上月在倫敦,它發布了價格更親民的Galaxy S4迷你版。另外,三星還有多款運行Windows操作係統的平板電腦面市。

  分析師們指出,要想維持下半年的銷量,三星可能需要降價,因為屆時高端智能手機市場預計將有更多新品問世。Galaxy S4裸機目前在AT&T的售價超過600美元。

  雖然三星手機銷售下滑,但一些分析師表示,多元化的產品線將使三星比其他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更強。Bajikar稱,很明顯大多數消費者不太關注三星的半導體業務,但是他依然認為半導體業務將是三星未來發展、利潤增長、股價上漲的最重要動力。(中新網IT頻道)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